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我要找一份感兴趣的工作”“996约吗?”“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01
导读

并且用“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拿两倍工资”的比喻讽刺了996福报论,告诉大家,老板只拿你当工具人,只有亲人才把你当成人,要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疯狂工作,打了一手煽情牌。 转而质疑大家面对是否886选择时纠…

什么东西让人996?不是梦想,是穷。

01 感兴趣的工作总是 996 ,我该不该 886?

最新一期《奇葩说》开播了,议题依然是老生常谈的996话题,不过这次有了点变化,为996添上一点温情色彩。

辩题是:“感兴趣的工作总是 996 ,我该不该 886?”

正方选手的立场是“886”,再感兴趣都不能接受996;反方选手的立场自然是“留下来”,既然是感兴趣的,那996我也要坚持。

最终的辩论结果是,“886”获得100票中的68票,获得辩论胜利。

有趣的是,知乎的相关问题下也有一个投票,结果是“可以,只要酬劳合理”以47%的压倒性优势登顶投票结果。

不知道大家怎么选呢?

回顾整场辩论,正方的一二辩其实阐述了同一个点:当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失衡的时候,我们应该果断抽身而出。

一辩胡老师的总结特别好:

生活中没有一件我们深爱的事情不是爱恨交织的,在爱恨交织的人生里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底线?

那就是在这份恨伤害到了爱的根基时,挥手告别。

生活中没有一件我们深爱的事情不是爱恨交织的,在爱恨交织的人生里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底线?

那就是在这份恨伤害到了爱的根基时,挥手告别。

三辩庞颖则是打“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的工作”这个点,强调兴趣一旦成为体制化的工作,就不可爱了。

并且用“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拿两倍工资”的比喻讽刺了996福报论,告诉大家,老板只拿你当工具人,只有亲人才把你当成人,要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疯狂工作,打了一手煽情牌。

总的来说,三人的核心都围绕着“996已经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这个理念,非常统一。

反方的论述除了二辩以外,一辩三辩都显得不尽如人意。

一辩的观点和论述实在没什么价值,在这里我们不多聊,但我还是建议你看看视频,感受一下新奇葩许天奇的尬唱实力和rap功底。

二辩的观点紧紧抓着“兴趣”不放,认为只要足够热爱,让你不工作的时候反而更难受。

转而质疑大家面对是否886选择时纠结,不是因为正方所说生活的失衡,而是“外界的噪音让人怀疑这是不正确的状态”,发出“我不会886,因为我怕自己为了迎合别人的生活,而不配拥有自己的热爱”的呐喊。

乍听之下很有道理,但细品就感觉不对,这些真的是来自外人的噪音,而不是自己内心的疑惑吗?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不解,而是坚定信仰“996福报论”,又怎么会产生不认同呢?

三辩许吉如本场大失水准,把视角代入到老板、创业者的角色去,忽略了这一部分群体与打工群体面对的天差地别的“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导致自己离开舞台,无话可说。

纵观整场,正方的发言从逻辑到情绪渲染都要好上一线,最终获得胜利无可厚非。

但我们还是想更全面地讨论一下辩题,“感兴趣的工作总是 996 ,我该不该 886?”

02 我们骂的是不合理的996

首先我认为,兴趣与996不冲突,只要你愿意,007都没有问题,问题是:你的兴趣能不能撑住996的压榨?

这个问题其实要问的不是反方选手代表的群体,因为在他们看来,996无法压垮他们对工作的热爱。

会产生这个疑问的是正方选手代表的群体,在他们看来,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秤已经出现严重的失衡,兴趣快要不足以支撑他们996了。

失衡原因在于什么?收获≠付出。

996是违法的,是错误的,大家都知道。

但是它错在哪?不是错在996这个制度的本身,而是错在付出≠收获。

8小时工作制怎么来的?它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为什么要斗争?那是因为在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工资很低,工人们的付出≠收获。

“合理的996”是让付出=收获,当两者相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挑灯夜战、废寝忘食,鞠躬尽瘁最终猝死的员工。

就像华为、阿里、京东为什么总有员工猝死,为什么马云还敢公然说996是福报?因为他们能提供相应的报酬,所以员工也愿意996。

但问题是,很多企业不能。

即便有一家企业做到了,大环境下其他企业做不到,他们通过不合理的996获取相对廉价的劳动力,雇主显然会更青睐于他们,倾注更多资源,而且在同等条件下获得更多利润,发展更好,于是以更多机会来诱骗更廉价的劳动力,而那些做到“合理996”的公司失去市场的同时还取得更少的利润,最终只有灭亡或者顺从。

996能够让人们接受的前提,就是整体的大环境合理化,并愿意合理化。如果永远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做出改变,是没有用的。

但很遗憾,目前的大环境认同的是:多干活少拿钱,完全违背劳动者的诉求,并且这个观点千百年来从未改变,所以这样的996就是错的,是要抵制的。

为什么知乎在这个问题下票数最高的表态是“只要有钱就行”?恰恰因为劳动者反对的不是996,而是不合理的996。

我们想要的是付出=收获的996,而不是资本家洗脑给我们的那些所谓伟大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最让人头皮发麻的就是李诞的观点:人生的意义在于工作,只有工作才能带来快乐。

这种观点把亲情、友情、爱情放在哪里?简直一派胡言。

所有人都想有更好的物质生活,要实现似乎只能靠工作,但是我们“生活”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我们还有精神生活。

那些产生疑问的人毫无疑问“生活”是不完整的,物质和精神已经失衡,他们才会思考自己是不是不应该像现在这样,过着只有工作的物质生活。

认为工作才是人生意义的人,毫无疑问,是他觉得的工作既能满足他的物质生活又能满足他的精神生活的时候。

为什么李诞能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出这句话,因为他的工作,他的脱口秀能给他带来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他的生活完整,他不觉得996甚至007对他来说是压迫,而是快乐。

那这个观点能变得合理吗?

可以,那就是在你觉得只有996才能给得出你想要的,完整的“生活”的时候。

03 “合理”的996值得追求吗?

话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如果996合理化了,是不是就值得去追求?

我觉得不应该。

想一想就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拥有的、合法的工作制是885,而不是那个“合理”的996?

因为早已经有相应的调查、研究表明,乃至在8小时工作制在我国推行之初,发表的相关文件《关于建筑业实行8小时,小礼拜工作制度的规定》里都已经明确指出:

工时过长,影响职工的身体健康以及文化、技术水平的学习提高。

工时过长,影响职工的身体健康以及文化、技术水平的学习提高。

再是合理化的996,都是不合理的,这是早有定论的事实。当一个人长期处于996的状态,他无法再有时间、精力去接受新的知识,提高自己,这个人就废了。

蔡康永老师说得很对,一家公司哪怕996得再合理,它的寿命你是不可预知的,至少目前来看大部分十分短暂。为了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出卖提高自己的时间与机会,公司倒闭之后,就只能呜呼哀哉,我的青春喂了狗。

你可能会说,承受得住996的锻炼,不可能原有的业务能力没有丝毫积累、进步,他必定是一个比没有996的人在相应领域上领先更多的人,他有了薛兆丰老师口中更多的议价权。

那些猝死的华为、阿里员工,哪个不是自己领域里的顶尖人才?公司倒闭了,他们会哭喊吗?

但问题是,那些996猝死的能人们,他们是本身就具备这种议价能力,还是在工作中逐渐锻炼出这种议价能力的呢?答案是前者。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工作的本质也是重复。

我们每天的工作或许都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会给人新鲜感,但是一个岗位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有限的,所以你在某个岗位上获得的成长是有限的。

因为随着工作时间越长,对工作内容越发熟悉,你遇到的问题、挑战也会越来越少,每天只能重复性地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

并且你的工作是996,这就使得你完全没有时间去进行别的自我的提升,于是你的成长从此停滞。

当公司倒闭后,你发现自己必须找到下一份工作,在自己专长的领域自然不用说,机会肯定有,但是你的青春已经没有了。

有更多的年轻人等着上位,公司凭什么要雇佣一个年纪大的“熟手工”呢?

你的很多经验都是用996的时间在岗位上泡出来的,别人一样可以。

所以蔡康永老师说的完全没错,在场的几位当老板的导师们都不适合辩这一题,需要避嫌,因为立起支持996的flag代表的是:

你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拉别人下水,还要告诉大家这是你们的荣幸。欺人太甚了吧?

你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拉别人下水,还要告诉大家这是你们的荣幸。欺人太甚了吧?

所以无论如何,996,886。

在看:命要紧,别透支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