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炭火取暖,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一盆炭火总会带来家的温暖。民国时期,传统炭炉依旧在京津民间流行使用,这一点在《鲁迅日记》可找到痕迹。1912年5月鲁迅住到北京,冬天来临也要考虑取暖事宜,他在11月8日记录:“是日易竹帘以布幔,又购一小白泥炉,炽炭少许置室中,时时看之,颇忘旅人之苦。”
生火烧水做饭乃是百姓每天的必修课,但点炉子是不大不小的麻烦,尤其对小青年、孤老户、光棍汉来说特别费劲。再说,三伏天里除了三两顿饭之外,家家整日守着大火炉子实在太热,所以,老天津人除了在冬季,一般不整天燃着炉火,往往现点现用,也可省柴煤。缘此,传统的廉价小炭炉在天津一直有市场。比如,天津人好喝热茶,落开的乌涂水泡茶不是滋味,昔年很多人到水铺买开水,回来用炭炉火片刻烧开一下,方便沏茶。好炭比原煤烟气少,寒冬腊月有的家庭图方便也会用炭火取暖。大户人家用炭,往往早在秋后就与炭厂约定好用量,到节气时一大车炭直接就送到了院里。
胡同里常有吆喝卖炭炉的小贩。炭炉是陶土制品,尺高上下,盆状,炉口微敞,放上些木炭,易燃,无烟,火旺。卖者挑箩筐,筐内的小炭炉用草绳等相互垫好,以免磕碰。他们多来自近郊,自行烧制或从窑场趸来。卖炭,是津沽市巷中的重要行当。寒风乍起,街巷里卖零炭的吆喝声飘然而至,他们或产销一体,或趸货零售。卖者以担挑的居多,有时也摇响手中的大货郎鼓招徕。木炭廉价,满满一挑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若遇上经济萧条,炭价更是直线下滑。
炭炉的特点是便捷,说到快,天津民间还有厨师用的“快炉子”。老话说:好厨师上要好汤,下要好灶,没汤没灶纯属瞎胡闹。过去,百姓家逢婚丧嫁娶做大寿总要摆酒席,请来的“跑棚”厨师首要解决的便是炉灶和碟子碗筷问题。老厨师大多会盘临时灶,他们到主家后随即就在院子一角选好位置,找几十块砖,很快就能砌好一盘灶,立马点火做饭,此灶又俗称“快灶”。据说,内行厨子盘快灶只用53块砖,所以天津人又俗称“跑棚”厨师为“五十三块砖厨子”。
老天津还有“炕炉子”,它与煤球炉子构造大同小异,只是炉盘小、炉腔细,仅有尺余高,炉腿加装有小轱辘。炕炉子适宜睡土炕的家庭,炕的一侧留有小门洞,“炕炉子”可以进出。冬日晚间点燃小炉,待火旺了,将它推进炕洞,一会儿炕就暖和起来,一家人可舒舒服服睡个好觉。为了睡热炕,有条件的家庭也会在堂屋盘灶,通炕,俗称“地炉子”。
作者:由国庆
作者:由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