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习惯了在溺爱中心安理得,便失去了在现实中翱翔的翅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15
导读

在被替代、被包办、被无原则的满足下,孩子的习以为常是以灭掉自己独立的成长需求为代价换来的,而与此同时,父母也并不是全然的付出与自我牺牲。 孩子用心甘情愿的不成长,来成全父母对虚荣的满足、对掌控感的需…

过度给予并不是爱,而是父母借“爱”之名的自我满足

看过英国BBC的一部记录片《生命的故事》,记录了我们地球上的生物从出生那一刻起,经历来自环境、天敌甚至家庭所带来的无法预测的重重障碍,努力成长直至成年的生命历程。而这些挑战往往从生命之初就已经开始了。

在英国格陵兰岛上生活着一种白颊黑雁的鸟类,它们在出生三天后就必须迎接从高高的悬崖上跳下的考验,因为悬崖虽然能够帮助它们躲避天敌,但是只有回到水草丰盛的地面,它们才能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

尽管雏鸟们厚重的绒毛能够保护它们幼嫩的身体,但是在下坠的过程中,由于它们的翅膀尚未长成,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一旦头部遭受岩石的撞击则必然死亡。

然而即便如此,白颊黑雁父母还是坚决地带领雏鸟们飞离悬崖,它们用叫声激励着孩子们,站在崖下期待着孩子们。

于是,雏鸟们一个个或莽撞、或胆怯、或勇敢地离开悬崖,向地面坠落,在重力与风力的作用下,一次次与崖壁碰撞、翻滚、再坠落、再撞击……父母们用目光陪伴着、用叫声鼓励着,直至最终,孩子们有的平安降落,有的丧身在石缝中。

正是如此惊心动魄的生命开端,将勇气与力量注入到雏鸟的心中,引领着它们展开翅膀,飞向成年的独立。

人类和所有自然界的动物一样,成长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独立生存。

被养在温室里的花朵,无法抵挡外界的风吹雨打。在父母无原则的满足下习以为常的孩子,也难以在社会中独立面对种种挫折与困难。

让我们先来回顾两篇关于“啃老”的新闻报道:

南京60多岁的父亲王某,十多年前耗资百万把儿子送去英国留学,结果儿子回国后不找工作,啃老至今:34岁的人,整天游手好闲没有作为,房、车全是父亲买的。王某生气卖了给儿子买的路虎,儿子反过来砸了父亲的车;父亲再怒砸了儿子家,儿子随之扬言要砸父亲家,还称要砍死父亲。

上海82岁的丁阿婆,老伴早年去世,自己身患尿毒症,每月退休金3000多。大儿子48岁,同济大学毕业,2008年出国留学,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2012年回国后却宅在家中不找工作,依靠老母亲的退休金为生。丁阿婆无奈状告儿子不承担赡养义务,然而,儿子却将自己遭遇的种种不顺心,都推在了母亲的身上:“是你毁了我的前途”。

是什么让“啃老”啃得如此心安理得?又是什么让旁人看来毫无担当的推卸责任,说得如此轻松自如呢?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如此华丽丽的将自己的责任,以及对生活的不满,统统甩锅的言语,却也真实地道出了心安理得的缘由。

在被替代、被包办、被无原则的满足下,孩子的习以为常是以灭掉自己独立的成长需求为代价换来的,而与此同时,父母也并不是全然的付出与自我牺牲。

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这就是等价交换。

孩子用心甘情愿的不成长,来成全父母对虚荣的满足、对掌控感的需要。

不太喜欢“溺爱”这个词,因为爱是给予幸福与满足的最为深刻的情感,哪有什么“过分”与“沉溺”之说呢?爱就是爱,没有好坏之分。过度给予的并不是爱,而是父母借“爱”之名,行自我满足之实的控制而已。

1、 包办型的控制

包办型的父母最大特点就是替代孩子做决定,帮孩子安排好一切。对于包办型的父母而言,孩子是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的延续品,他们会包办孩子的方方面面,他们会习惯性的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而强制灌输他们的看法、他们的需要。

有这么一位年轻人,家中独子,又是家族唯一的男孙,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没有工作过。他的父母做生意,家里经济条件相对富裕,因此生活上对他宝贝有加,为他包办所有的事情,无论去哪里都要接送,结交的朋友也要一一过问、亲自筛选。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每当他要独自完成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就会用“你不行”、“你错了”来否定他的行为与想法,并且告诉他只有按照父母的安排才能过上好日子。

虽然他的父母告诉他不用担心,他们已经为他留足了财产,但是他却深受孤独与空虚的煎熬,他无法走进他所渴望的那个现实世界,因为在他的记忆中,似乎没有一样是靠他自己完成的,离开了父母安排好的一切,他将一无是处、一无所有。

而与他的自卑截然相反的是,他的父母却以有财力继续供养他为傲。

如此的包办与控制,很显然满足的是父母自尊的需要,代价就是毁灭孩子的自尊。

新闻中82岁的丁阿婆即便将儿子告上了法庭,却依旧习惯性地选择将儿子的责任包揽到了自己的身上,她说:“是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是我毁了他的前途……”

替48岁成年儿子的人生背锅,这到底是出于谁的需要呢?

而一个连责任都不需要承担的人,有如何独立成年呢?

2、 纵容型的满足

纵容型的父母习惯于无底线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无原则或原则混乱地支持孩子的各种无理行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共情的能力,无视规则,随心所欲。他们习惯了愿望的即刻满足,没有学会努力与付出,更没有形成意志的品质。因此,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就很难面对困难与挑战。

要知道,规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一个是与非的界限,这样他们才会有安全感,令他们能够放心大胆的去探索和发展自我。否则,他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混乱和难以控制。而习惯于在这样混乱且一戳就破的“纸墙”围起来的房间里肆意冲撞的孩子,当有一天走进铜墙铁壁的现实世界时,必然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所以,纵容是源于对孩子的爱吗?真的是爱得“过度”了吗?

其实,如果“过度”的这部分被称作爱的话,那么这份爱必定是父母对自己的爱。无底线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或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歉疚,又或是为了满足自己未曾被好好对待的童年;无原则的捍卫孩子的肆意妄为,则更多的是在捍卫自己心有不甘的自尊。

然而结果却是令孩子失去了对规则与尊重的敬畏,丧失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使得他们在社会适应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南京的那位老父亲说:“我想找个有出息的年轻人,认作义子。”可是,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无法重来。

让我们再回到记录片《生命的故事》吧。

生命之初的这场挑战,白颊黑雁父母年幼时都曾经历并且生还,因此它们坚信它们的孩子也可以经受住这场考验。它们选择引领它们的孩子迎接挑战,因为若继续留在温暖的窝里,雏鸟们都将失去生存的机会。

与引领相反,溺爱,就像是包裹着糖衣的毒药一般,用爱的名义去控制、无原则的满足,让孩子在心安理得中慢慢地习以为常,慢慢地渗入骨髓,失去了展翅翱翔的能力,最终迷失了自己的天空。

作者简介:

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