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三十年(1955),妻子怀上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那时我四十一岁。
为了迎接将要出生的孩子,我们搬离了已经住了五年的仙石原。我虽然完全适应了仙石原高原的生活,也喜爱那里丰富的自然景色,但考虑到高龄的母亲和初生的婴儿,实在无法继续这种生活,只得搬去更方便的地方。然而如果去东京,则容易卷入大陆派系和台湾派系的华侨之争,我对两边一向持中立态度,所以会很麻烦。
最后,我们搬去了气候温暖、生活也比较便利的小田原。昭和三十一年(1956)一月,搬家结束的时候,长子信树诞生了。
母亲、我们夫妻和信树,四人开始一同在小田原生活。正在这时,作为日中文化交流的一环,中国京剧界一行受朝日新闻社之邀来访日本。京剧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的剧种,比日本的歌舞伎更古老,一向深受大众追捧。担任此次京剧文化访问团团长的,就是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副团长则是现在依然出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的孙平化。
梅兰芳与吴清源
我还在中国的时候,梅兰芳就已经是青年名角,人气极高。对于我这样大的孩子来说,梅兰芳就是崇拜的偶像。大仓喜七郎男爵曾在战前邀请梅兰芳等京剧界人士来访日本,这次是他第三次访日。
我在第一章中曾经提过,姨父李家是巨富,尤其李律阁、李择一这两位相当有权势。在我还小的时候,李择一曾撰写过京剧剧本,由梅兰芳担任主演,因此李家一族都是梅兰芳的拥趸,私交也很好。我曾经由李择一介绍,见到了心中的偶像梅兰芳,当时我还是个孩子。而梅兰芳也依然记得我就是那个“天才围棋少年”。
听说梅兰芳来日本了,我怀念故交,便和多贺谷一起去他下榻的广场酒店拜访。这次重逢时隔三十年,但两人毫无隔阂,一见面就欢快融洽地开始聊天、谈论艺术之道。期间梅兰芳热心地问我,怎样才可以让中国的围棋繁荣起来?我回答说:“如果要振兴中国围棋,首先要选出有天分的少年,把他们送到目前围棋最先进的日本来进修,这是最快的方法。”
梅兰芳在日本大阪欢迎会上讲话
临别的时候,我向梅兰芳赠送了自己的围棋全集,梅兰芳则送给了我《梅兰芳剧本选集》和《舞台生活四十年》两册书。当时我也拿到了他在日本上演《霸王别姬》的招待票,这是我第一次和妻子一起去看公演。
梅兰芳的这场演出非常精彩,扮相、身段皆无丝毫颓势,连我这样的戏曲盲也被他纯熟的演技完全吸引,心神沉浸在舞台上的世界中。通过这场演出,我切身体会到艺术在经年积淀之后的深邃,于是不由得想,自己在围棋上也应当不断精进。
中日文化访问团回国数月后,梅兰芳寄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回国后他拜托友人顾水如找到了两名围棋天才少年,下一步想让他们来日本进修,于是询问是否可以寄宿在我家。这两位围棋天才是陈祖德、陈锡明。
梅兰芳之《霸王别姬》
我虽然也想让他们来我这里,但我家地处小田原,离棋院很远,并且母亲年老体衰、时常生病,我无法在家中安顿两人。于是我回信说,请找更合适的人让他们寄宿。谁知在此期间长崎发生了“国旗事件”,中日的民间交流再度中断,此事也就没有下文了。
又过了六年,昭和三十七年(1962),陈祖德、陈锡明两人和其他三名棋士一起,跟随战后首个中日友好围棋团来到日本。他们与年轻的日本职业棋士对局,其中唯独十七岁的少年陈祖德四胜三败获胜,赢得众人瞩目。据说周恩来总理在他们出发前曾嘱咐陈祖德说:“到日本后,一定不要忘了拜访吴清源。”他来访小田原时,我不由得想,如果能超越国境之隔,让这位天才少年在日本的棋院和我家之间自由出入,那该多么好啊。
(《吴清源回忆录》)
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