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_从进步到保守,一步之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94
导读

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一次次地上书光绪帝,力陈变法厉害,而光绪皇帝一直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他也想借助变法冲出重重“罗网”。 近代的中国,受西方的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潮流,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先…

1898年9月21日,戊戍变法失败后,清政府逮捕维新派人士。与谭嗣同宁死不走情愿牺牲不同,康有为(1858——1927)知道风声后,“走为上策”。

康有为由北京逃沪转港,又离港赴日,旋抵加拿大,越大西洋赴英国,再返加拿大。直到风声过后,重返祖国,此时已经是1913年。

康有为的晚年,是与时代落伍的晚年。倘若他如谭嗣同一样壮烈牺牲,他整个人生是完美无缺。

遗憾的是,在晚年,他逆历史潮流而行,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成功后,康有为仍以为“共和制不能行于中国”,鼓吹“虚君共和”。并在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共同导演一场“闹剧”,但很快宣告失败。

康有为

说真一句,康有为的一生的表演其实也是“一脉相承”。在戊戍变法,他把希望寄托光绪皇帝身上。他没有激进的思想,他不想改朝换代,他只是希望变法挽救大清的危亡。

他是爱国的。他的一生也是爱国的一生。不幸的是,他的爱国寄托错了对象,他没有寄托在人民身上。

古代的士大夫是“忠君”的,诸葛亮如是,岳飞如是,倘若做了“叛臣逆子”,就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当然了,做“叛臣逆子”也是可以的,就如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打下江山了,也能“正名”,成为“千古一帝”,此时谁敢非议!但要成为帝王是要冒风险的。

并且我国的封建社会太长,根深蒂固的是制度的延续,所以,每代的农民起义也只是换了帝王。

康有为是一介文人,他不希望暴力,他只是想改良中国。在正直壮年,意气风发,面对国家四面楚歌,他是怀抱热情,振臂高呼,从而有了“公车上书”。

他成为当时中国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站在时代的前列,他也因为随后的“百日维新”被注入史册。

自1895年的“公车上书”,康有为为变法事业劳心劳力。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一次次地上书光绪帝,力陈变法厉害,而光绪皇帝一直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他也想借助变法冲出重重“罗网”。

他最终变法了,但历史注定这场变法是“昙花一现”,当变法触动慈禧等人的核心利益,变法失败是无疑的。

一个没有大权,只有一班“文人”的皇帝,在大清帝国的斗争中,也就落得一个悲剧的下场。

公车上书图画

而那班希望借助光绪皇帝挽救大清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文人”,当中的一些流血牺牲,一些亡命天涯。

虽然如此,康有为等维新派在近代的中国,是深深地烙了一个大大的印记!

作为中国旧式知识分子,康有为是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即使后来面对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并在1879年,接触到西方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但他对于孔子的学说并没有抛弃。他只是把西方的学说加以改良,最终也是以孔子名义进行变法的招牌。

看看其变法的思想:

1、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主张“勉强为学,务在逆乎常纬。”运用今文经学讲求变革,将《公羊传》的“三统”说阐发为“改制”、“因革”的理论,“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的社会历史的演变程序,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国家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

2、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见经今古文学)。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

所有这些,都不难发现康有为深受旧学的影响。在他变法的思想主张里面,到处有旧学的身影。

康有为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

近代的中国,受西方的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潮流,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先进国人,一方面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另一方面也不能无视西方文明的进步性,从而希望国家也进行一场具有西方性质的改良。

只是,新生的事物让人接受并认识到它的好处是不容易的。清朝深陷封建制度太深,当权者的各种利益纠缠太多,要冲破各种纠缠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以,翻看历史上的改革,总是阻力重重。即使如秦商鞅变法是成功了,使秦成为七国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但商鞅本人却是被“车裂”惨死的。

而如康有为的改良主义,也不能被时代所容,失败也就容易理解了。正因为康有为是主张改良,他后来成为清朝的遗民,他是爱清朝的。面对清朝被推翻,他是痛心的。

他曾经是大清的子民,他是希望大清一直传下去的,就如大清国刚刚建立时,多少反清复明的斗士进行抗清,多少有“骨气”的明文人拒绝清的盛情邀请去做官一样。

康有为雕像

不过,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康有为晚年的表演,站在他个人的角度看,他认为爱国的,合适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他如螳臂挡车,成为一个不识事务者。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可悲的。历史若可以假设,他没有逃走,像弟弟康广仁一样,奔赴刑场,就没有他后半生的“污点”。

只是,历史从来是这么多面的。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一些前期值得肯定,后期却不值得肯定;一些前期不值得肯定,后期却值得肯定。

所以啊,看人看事,需要多方面看。

就如康南海——康有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