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国学大师说娶妻是人生最不重要的事,可是他的妻子却十分贤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21
导读

幸亏陈寅恪有知书达理的妻子唐筼陪伴在身边,照顾他,安慰他,和他一起度过艰难岁月。唐筼情绪平静,没有像普通妇女那样大哭大嚎,但是四十五天后,唐筼病故,追随丈夫而去,就像她对人说的:“待料理完寅恪的事,我也该去了…

民国时的著名学者陈寅恪说:“娶妻仅生涯中之一事,小之又小者耳。”不但这样说,陈寅恪也是这样做的,陈寅恪对爱情婚姻一点都不感兴趣,他不喜欢奢侈享乐,也不喜欢如花美女,他只求努力研究学问,他辗转欧美各国游学,只注重埋头研究学术,甚至连个硕士、博士的文凭也没心思猎取。

陈寅恪字鹤寿,他是江西修水人,出身名门,他的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他的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说起陈寅恪的成就,更是惊人,他是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国学大师,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

陈寅恪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他学识渊博,在清华大学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对于学问,陈寅恪是专注的,对于婚姻爱情,他简直不闻不问。1926年,陈寅恪从国外游学归来到清华大学任教时,他不但没有结婚,而且没有任何恋爱经历,这时他已经36岁。在他这个年纪,别人的儿子都上大学了。

陈寅恪的父陈三立十分着急,好言催促,可是陈寅恪还是不急着找媳妇,到后来他的父亲陈三立厉声警告“你再不娶妻,我就代你下聘,给你包办婚姻了。”

于是陈寅恪只好请求父亲宽限些时日,陈三立看陈寅恪有娶妻的意思了,就同意了。

陈寅恪的同事自然乐意为他介绍,给他介绍了名门闺秀唐筼。唐筼的祖父唐景崧是清朝同治四年进士,曾任巡抚。唐筼是一名女教师,是一位文化女青年。

陈寅恪与唐筼相约在幽静的公园里见面。唐筼一早就到了,和国学大师约会,怎能不早点来?可是唐筼发现远远走来一个人,这个人走路的姿势微跛,没想到这个人居然就是陈寅恪。

当然陈寅恪并非是跛子,而是穿着不合脚的硬皮鞋。

1928年,38岁的陈寅恪与30岁的唐筼在上海结婚。婚后夫妻恩爱,生儿育女,相处得很和睦,陈寅恪为人忠厚,致力学业,从未有外遇。

陈寅恪是一位对学术特别着迷的学者,他全部的时间用于研究学问,对家事不闻不问,在生活中笨拙不堪。唐筼虽然是一位大家闺秀,也不擅长家务,可是婚后她为了陈寅恪的事业,一个人把所有家务揽下,下厨、养花、种菜、带孩子,协调大家庭的人际关系。

因为读书太用功,耗尽心血,所以陈寅恪的健康情况不佳,陈寅恪眼疾日益恶化。1944年底,陈寅恪已经看不到什么东西了。1945年,陈寅恪在国内手术失败,双目失明了。

于是妻子唐筼就成了陈寅恪的眼睛,她照顾失明的陈寅恪的生活起居外,还担负起书记官的任务,随时记录陈寅恪要写的书信、诗作等”。

屋漏偏逢连夜雨,1962年,陈寅恪在家洗漱时不慎摔倒,导致他右腿股骨骨折,其股骨再也无法长合,从此陈寅恪只能长卧于床上。幸亏陈寅恪有知书达理的妻子唐筼陪伴在身边,照顾他,安慰他,和他一起度过艰难岁月。

其实唐筼的心脏病也很严重,她一直努力支撑着这个家。失明之后,陈寅恪还是坚持他的学术研究,用了十年时间,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这自然离不开贤妻唐筼的支持和帮助。

1969年,陈寅恪病故。而唐筼情绪平静,没有像普通妇女那样大哭大嚎,但是四十五天后,唐筼病故,追随丈夫而去,就像她对人说的:“待料理完寅恪的事,我也该去了。”

陈寅恪和妻子唐筼离世的时间太近,其中一定大有文章。据说唐筼有非常严重的心脏病,大半生靠药物维系生命,如果她停药十多天后,她的生命就可结束。

这还用说吗?是唐筼有意殉夫,不愿和丈夫分离在两个世界。陈寅恪说娶妻是人生最不重要的事,可是他却得到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好贤妻。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