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提到东汉的历史时,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句评价:“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这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读史的时候对于东汉的评价,这句话的意思是,历代政权的更替一般都是因为国力衰弱,军队无能,导致外敌入侵而灭亡,唯独东汉是因为国力太强盛,最后内部争权夺势,造成三足鼎立的状态而亡。
其实以史为鉴认为这个评价很到位了,自从汉武帝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开疆辟土以来,汉朝一改汉初弱势,对于强大的匈奴只能和亲的对策,开始强势崛起,无论是西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还是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中原王朝无论是国力还是武力都一直远远领先周边势力。
在西汉和东汉期间,武将的偶像是卫青、霍去病这样因功封侯的战将,甚至一个小小的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竟然敢带着几国乌合之众的四万人就直接矫诏攻打占据西域的匈奴单于,并且吼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文人的偶像则是凿空西域的张骞,以外交使者身份直接在楼兰斩杀楼兰王的傅介子,东汉一人平定西域50余国的班超。
汉朝的朝堂上虽然内斗厉害,外戚和宦官轮番掌权,但是对外则是毫不手软,无论文臣武将在对外的时候都在践行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可以说几百年下来积累了赫赫声威,等到东汉末年,中原大乱的时候,各地的割据诸侯们只是把匈奴、羌族、百越族等当作兵源和炮灰。
比如公孙瓒麾下著名的白马义从就是在匈奴人身上刷出来的声望;
西凉马超振臂一呼,羌族就得乖乖听话;
曹操平定袁绍后,北击乌桓,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路,找不到水源,等有了向导,张辽率领的前锋都可以一战击溃乌桓王蹋顿单于集结的大部队,甚至阵斩蹋顿,据三国志记载,斩杀和俘虏了足足有二十万人。汉朝军阀的攻击力可见一斑。
而南方的百越部族、五溪蛮等就更惨了,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通过武力胁迫或者是利益诱惑,都征召了很大部分的百越人出来当兵征战,《三国演义》中,孟获、沙摩柯等都是耳熟能详的蛮族将领。
刘备麾下山地战精英的无当飞军,兵源的重要组成就是蛮族。
所以说,在东汉一朝,对外的武力威慑一直是非常强悍的存在,而东汉的灭亡就是因为内部斗争失衡,先是桓灵二帝不顾朝政,后来又是黄巾起义、董卓专权,最后导致汉朝失去人心群雄并起,最终亡于曹丕之手。
少数民族的再次崛起要等到西晋八王之乱,司马氏互相攻杀,纷纷勾结外族,这才引发了中华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