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它在古代是必不可少的防御系统,在我国部分地区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不过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被游客称为“千碉之乡”的西藏山南市洛扎县,这里一共聚集了大大小小540多座碉楼,它们在险峻的峡谷中错落有致的分布着,有的在山顶上,有的在山谷中,有的在山崖上拔地而起。尤其是悬崖边上一座座高耸的古碉楼,悄无声息,屹立不倒,如同镇守边疆的哨兵,坚守在峡谷的入口。
那洛扎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碉楼?这些古碉楼是什么时候修的?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其实都已不可考据,历史资料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能从当地人的口中了解一二。当地人把这些碉楼称为“卡尔宗”,藏语里是哨卡的意思。据说在600年前,西藏吐蕃王朝衰落后,土匪和地方势力在各地进行瓜分,整个山南正处于社会秩序极度不稳定的时期,老百姓必须想一个对策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于是好多户人家就修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碉楼。
当时因为是为了躲避战乱,所以时间紧迫,修建的也极其简单,洛扎县又大部分为峡谷地区,所以碎石众多,当地人就搬来石块,用肉眼来观察水平度,并用手感一点一点垒出了一座座碉楼。这些碉楼没有用任何的粘合材料,仅仅依靠着少许的泥浆来保证一层层的石块能固定在一起,碉楼平面呈方形,一般有15米高左右,最高有几十米。但不管多高,碉楼的楼顶墙壁都会凿出一个洞,可以远远观察到入侵的敌军,用来通风报信。如果敌人已经到来,他们还会从洞内扔石头来攻击,易守难攻。整座碉楼除了能瞭望防守,下面三层还可以居住存粮,最底层还会修一眼泉水,来保证水源。当然山南地区还有朵宗遗址、杰顿珠宗遗址这两处比较著名的碉堡。很难想象,在这艰苦的地方,在高海拔地区,在交通闭塞的峡谷,在简陋的生存环境下,藏族人民竟掌握着这种高超的建筑技巧。
当然关于碉楼的作用,当地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说在古时候的山南地区,有一种大鸟,力大无比,并且像恶魔一样人畜皆食。于是深受其害的当地藏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修碉楼。人们把肉挂在碉楼顶层内部,吸引大鸟过来,等大鸟过来再用火烧死。这个传说或许仅仅是对当地土匪和敌人的一种比喻,我们也无从得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碉楼在当地是人丁兴旺的象征,当地藏民每出生一代人,自己家的碉楼都要向上修一层楼。
如今,西藏没有了战争,人们享受着安宁和幸福,碉楼也就功成身退了,成为了西藏石砌建筑的“活化石”。来到这里看每一道石壁每一个石块,都仿佛在触摸历史一般。虽然它们此时已变的残破不堪,但是它依然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再次赋予了它们活力,在经受数百年岁月的洗礼后仍顽强的屹立在洛扎县。这里的每一座碉楼仿佛都有自己的故事等着你去倾听,然而它们就这样默默无声地,在荒山峡谷里静静矗立了上千年。
如果穿越历史回到过去,它们会是怎样的雄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