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坦克发展的技术瓶颈,多个为什么都被逼出了轮履两用坦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25
导读

当二战坦克技术快速发展之后,尤其是主战坦克思路崛起之后,坦克彻底走上了 轻、重型坦克道路,这时期的坦克就算是轻型坦克重量也在二三十吨,根本不适合采用轮、履双结构,更何况大量的多轮式装甲车出现,已经能够弥补装备…

坦克出现初期,但凡有点实力的国家都开始了自己的坦克研究,其中尤其以法国研制的FT-17雷诺坦克最为出彩,它明确了坦克的整体布局,开启了单座炮塔的先河。不过一战以及一战后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坦克的相关技术还是处在一个完善期,其中尤其是坦克悬挂系统。

瑞典轮、履两用坦克

第一代菱形坦克采用的是近乎刚性的悬挂,在越野的时候很不舒服,而且这种结构行程过长,不利于坦克高速前进,后来又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弹簧悬挂,但是都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最大行驶速度慢、越野舒适性不高、公路机动时对路面损坏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方案就是采用轮、履两用模式。这种方案其实也很好理解,无非是设计师们希望通过这种模式来满足各种场合下的行驶需求,当越野机动作战的时候,坦克以履带的方式运行,当坦克在公路上远距离机动时则以橡胶轮胎的模式,这样既能保护路面又能提高速度。

菱形坦克的悬挂很原始

这种模式一提出之后,立马受到多个国家的认可,其中英、德、苏、瑞典等多国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总的来说轮、履结构有这么几种方式,一种是在坦克的前后安装液压升降的轮子,一种是在履带的内外两侧任意一侧安装液压升降的轮子,还有一种是著名的BT快速坦克系列,直接将负重轮当成轮子,使用时要将履带卸下来。

前两种结构操作起来相对简单,成员只需要控制坦克内的液压机构,就能实现轮子和履带的升降,从而适应不同的行驶需求,而BT快速坦克系列则要通过人力装卸履带,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在战场上几名坦克兵站在那安装履带纯粹是找死,安全得不到保障。

瑞典的L-30坦克悬挂结构

而前两种结构问题也很多,首先就是轮子数量有限,一般都是4个,相应的承载能力也有限,只能装备在轻型坦克上。而那套复杂的液压机构不仅增加了坦克的制造成本,同时坦克的结构更复杂、活动部件更多,对于一款钢铁机械这是十分不明智的,故障率就会相应的增加。与此同时原本应该分摊给防护装甲的重量,很大的份额都给了液压等机构了,坦克的防护力得不到保障。

最终造出的怪异坦克大部分都是可靠性差、实用性差,只有走不一样路线的BT系列坦克还可堪一用,但是实战中很少有车组成员使用轮式行走技能,而动漫中那种打断了履带反而跑得更快的场景,实战中也基本不会出现,毕竟要想一次打断两条履带而不伤及其他部件,这种可能性本身就很小,大部分的真实情况都是车毁人亡。

怪异的轮、履两用结构,还是独立悬挂

随着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普及,设计师们已经开始承认这一结构的优越性,在越野舒适性和高速行驶性能上比其他结构要强得多,随后发展出了扭杆式悬挂并使用至今。在二战时,美国的主力M4谢尔曼中型坦克虽然没有采用克里斯蒂悬挂,但是它的另一项设计却一直影响着坦克的发展,那就是挂胶履带,这种结构能够有效的保护路面,不至于坦克一过就压碎沿途的路面。

瑞典L-30坦克,正采用轮胎前进

总的来说轮、履两用坦克在二战前夕已经基本被各国抛弃了,一来坦克的基本结构已经固定下来了,单炮塔、三段式坦克结构已经被大众接受,悬挂系统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高,一般来说正常越野行驶一两百公里不成问题,要想远距离机动一般选用火车运载或者专用的拖车,不愿意为了保留鸡肋的公路行驶性能而降低其他属性。再加上动力和传动机构越发强劲,坦克的单位动力高了很多,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坦克高速前进。

现代主战坦克

轮、履两用坦克就像多炮塔坦克一样,是坦克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分支,他们的出现都是因为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在已有技术条件下满足坦克多方面的需求,所以才有各种奇葩设计。当二战坦克技术快速发展之后,尤其是主战坦克思路崛起之后,坦克彻底走上了 轻、重型坦克道路,这时期的坦克就算是轻型坦克重量也在二三十吨,根本不适合采用轮、履双结构,更何况大量的多轮式装甲车出现,已经能够弥补装备的空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