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机械 » 正文

一战英国赛犬坦克,机枪手最讨厌这坦克,忙得团团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88
导读

一战时英国率先将菱形坦克投入战场后,这种新式的钢铁装备很快就表现出高超的作战效率,原本陷入僵持的堑壕正被坦克一点一点的突破。 “赛犬”原本被称为MKA型坦克,它的设计初衷就是提高坦克的机动能力,当敌方…

一战时英国率先将菱形坦克投入战场后,这种新式的钢铁装备很快就表现出高超的作战效率,原本陷入僵持的堑壕正被坦克一点一点的突破。可是菱形坦克本身的缺陷也不少,体型高大,装甲薄弱,最重要的是机动差,泥泞的战场上连追击步兵都很困难。于是不久后英国展开了新的坦克项目,这就是“赛犬”。

“赛犬”坦克

“赛犬”原本被称为MKA型坦克,它的设计初衷就是提高坦克的机动能力,当敌方堑壕被突破后能够快速的往纵深继续突破,以防止后撤的敌军重新集结起来组建新的防线,这样能够在一次突破中取得更大的战果。英国人给它取名赛犬,正是希望它能够像灵活的赛犬一样快速穿插。

为了实现更高的机动性,“赛犬”采用了一些比较特别的设计,动力上采用2台45马力发动机提供动力,布置在车体前方,各驱动一侧的履带,驾驶员通过调节两边的转速实现坦克的转弯、掉头等动作,相比于菱形坦克,拥有2台发动机的“赛犬”动力上翻了一倍,能够达到13千米的时速,并且可以长时间维持这一速度,这对后方突破有很重要的意义。

堑壕

装甲防护上依然采用铆接结构,防护力和菱形坦克差不多,不过被弹面积小了不少。在车体的后方,有一个高出车身的固定炮塔,一名车长和2名机枪手被布置在里面,拥有较好的视野,更利于坦克的指挥和火力发挥。坦克全重14吨。

尽管性能有所提升,但是操作“赛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驾驶员需要操作2套离合器和变速箱,才能实现两侧履带的各种运行,这需要驾驶员有高超的技巧,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而且一旦他受伤,坦克操作立马就会陷入困难。

一战菱形坦克

另外原本高耸的炮塔有利于火力的发挥,但是却采用固定炮塔,在炮塔的四周各设置了一挺机枪,实现对四周的火力覆盖。这种较为原始的设计本身问题并不大,因为机枪比起火炮来说体积小多了,可是炮塔内部空间也很小,车长和两名机枪手在里面十分得拥挤,更不要说两名机枪手需要来回的调换位置射击不同的机枪,造成炮塔内部十分的拥挤,所以大部分时候作战都只带一名机枪手,这样至少空间要宽裕一点。

如此一来可忙坏了机枪手,车长因为要指挥坦克,根本难以很分心来操作机枪,顶多操作身边的前向机枪,机枪手则需要来回的观察其他三个位置的情况,以便于随时进行扫射,这种活在平地上尚且不容易,更不要提在炮火连天且晃来晃去的战场上了。

“赛犬”坦克

不过“赛犬”也并非有没有优势,它的履带设计比较新颖,履带又长又低,在平地上行驶更快,而且履带侧面有挡泥斜板,避免过多的泥浆卡住行走机构。这种设计在后来的玛蒂尔达步兵坦克上还有体现。

在1918年,“赛犬”被投入到亚眠战役中,实战中表现突出,一口气突破了16公里的德军防线,这在以往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成就。和大部分的其他坦克一样,一战很快就结束了,坦克们也被淘汰出局,可以说一战期间真正成功的坦克只有法国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赛犬”坦克也逐渐被边缘化。

日本购买的“赛犬”坦克

后来日本为了发展本国的坦克,远渡重洋向英国购买了少量“赛犬”坦克用于测试,再往后就基本没有“赛犬”的服役信息了,因为那时候坦克已经进入旋转炮塔时代,各种各样的坦克技术层出不穷。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