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十三日,曾国藩给同治皇帝上了一道折子,他万万想不到,以他现在的名望和地位,这道折子居然会被狠狠打脸。而打他脸的人并非同治皇帝,而是左宗棠。
左宗棠
曾国藩曾说:“余平生于朋友中负人甚少,唯负次青实甚。”
次青指的是平江才子李元度,在此之前曾国藩和他公开决裂,曾国藩弹劾过他两次,差点让李元度被贬到大漠戈壁。
李元度
如今曾国藩上这段折子,希望朝廷能让李元度官复原职,没想到曾国藩的老友左宗棠却横生枝节。
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故事,可谓盘根错节,此起彼伏,一切都要从两人最初京城相交开始说起。
李元度29岁那年入京担任内阁中书,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曾国藩。
曾国藩和李元度都是湖南人,算是老乡,曾国藩比李元度年长十岁。在北京的这段日子里,两人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接触,只能算是泛泛之交,直到太平天国,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曾国藩
由于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朝廷吩咐各地办团练剿匪。此时在湖南老家丁忧的曾国藩开始办湖南团练,草创之初,困难重重。虽然是朝廷下旨,但是曾国藩一无实权,二无银子,可谓困难重重。
在这个时候,李元度为曾国藩写了一封前言长信,分析时局。当时这封信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总之曾国藩看后十分高兴,想要寻找写信之人。从这也可以看出之前李元度和曾国藩交情的确不深,不然也不至于写匿名信了。
从这封长信开始,曾李两人开始交情甚笃。
这种交情,在曾国藩经历两次战败,并险些自杀的时候,变得更加深重。
太平间大败曾国藩湘军
咸丰四年,曾国藩正式领兵出战。此时的湘军一共一万七千余人,浩浩荡荡出发。没想到,第一次上战场的曾国藩便遇到了当头棒喝,湘军除塔齐布和彭玉麟以外,其他各部均受重创。
之前在湖南为了筹集军饷,曾国藩得罪了不少人,自己又打了败仗,曾国藩一度想要跳水自杀,幸亏李元度事先安排章寿麟看住曾国藩,及时把他拉了回来。
不久之后,湘军再次出师湖口,又是大败,曾国藩又要跳水自杀,这时李元度就在身边,及时拉了他一把。
曾国藩自杀
两次的救命之恩,让这对师友关系越加亲近。在曾国藩困窘的时刻,身边的幕僚大多选择离他而去,甚至是结义兄弟刘蓉和郭嵩焘也是如此。唯有李元度,一直不离左右,尽心尽力。
几次战败以后,咸丰帝革去了曾国藩的官职。按照清朝的制度,革职官员不允许给皇帝上奏折。这对于一个在外打仗的官员来说十分危险,官场上的对头可以在皇上面前任意说他的坏话,曾国藩却无法还击。
这个时候,李元度再次站了出来,冒着极大风险,向咸丰帝上了一道奏折,以军情瞬息万变为由,希望保留曾国藩专折上奏的权利。
此后几年,两人关系一直不错。
而真正导致两个人决裂的,是在李元度没能守住徽州之时。
徽州城破
徽州之败,几乎等同于三国中马谡失街亭,徽州城破让曾国藩整个战略部署打乱,给了曾国藩异常大的压力。城破之日,一直没找到李元度,曾国藩以为李元度已经战死。没想到过了一个多月,李元度自己回来了。
按理说李元度之过,其罪当斩。而且李元度的态度也让曾国藩大为恼火,对于徽州城破毫无悔改和歉疚之情。
于是曾国藩第一次弹劾李元度,使得他被革职回乡。
在曾国藩这里受了委屈的李元度,转而投靠了曾国藩官场上的老对手——王有龄。于是,李元度再一次受到了曾国藩的弹劾。
加上曾国藩在桃李满天下,在朝廷上威望甚高,李元度因此一直无法抬头。直到光绪四年,曾国藩觉得有些对不住李元度,于是向光绪求情,希望朝廷能继续重用他。
慈禧
而这时候左宗棠半路杀出,上奏折称曾国藩管教无方,对曾国藩的奏折大加斥责,这大大出乎曾国藩的意料。于是李元度在曾国藩生前,一直未能东山再起。
直到曾国藩去世之后,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召见了他,终于给了这位英雄出人头地的机会。出任贵州布政使兼按察使,几年时间,政绩斐然。
然而好景不长,光绪十三年,李元度由于过度操劳,于贵州布政使公署去世,算得上以身报国。
End
参考书籍:
《清史稿》
《曾国藩传》
我是拂晓神刀,一个爱啃书的理工男,船灯说上的文章和视频都是我一个人创作完成的,欢迎关注,带你领略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