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保险作为特殊的商品是有他一定规律的:
1、意外险─────以小博大,保费低廉,保意外
2、重疾险─────小支出,保大病,且确诊即付,无需发票
3、人寿险─────保身价,对家庭的责任和关爱
4、养老险─────年轻为年老的我规划的一笔钱
5、子女教育婚嫁金─────子女年幼时做年长时的准备
6、投资理财险─────资产传承,避税避债,筑起企业和家庭之间一道安全的防火墙。
02卖保险,是“救”人而不是“求”人
很多时候,保险代理人为了更好地推广保险,让保险走进千家万户,都需要放低姿态,去和客户沟通协商!
但是,这绝对不是"求人",而是“救人”,在这个“救”字里面就有“求”字,代理人为了"救"更多人,所以需要放低姿态去"求"人!
关键时刻的救命钱
那些身处病床之上的人,那些遭遇了疾病或者是意外的人,最能理解“卖保险是为了救人”这句话。很多保险代理人都说,客户在拿到理赔金之后,会把他们把保险当做救命恩人。在危难时刻,在需要救命钱的时刻,以前买的一份保险,给了他们帮助。
很多人刚开始都不认可保险,经过代理人一遍又一遍的言说,才了解保险的好。最后他们得到了保险的帮助,这一刻,卖保险是不是救人呢!
做保险就是做慈善
很多保险代理人,都非常信奉这样一句话,“做保险就是做慈善”。保险和慈善的原理其实是相同的:集小爱成大爱,利用众人的力量,去帮助那个遭遇不幸的人。只是慈善是风险来临后的帮助,而保险,是在风险来临之前,就做好准备。保险,是可持续的慈善。代理人,是一群为慈善、为救人奔走的人!
03买保险,是“省”钱而不是“花”钱
同样,对于买保险的人来说,短期地看,为了支出保费,花掉了小小的一笔钱,但是从长远来看,可以省下很多钱。即使没有用上保险,它所换来的那份安心和幸福,不知道值多少钱!
一份保险,换来的是健康或者为健康准备的医疗费,换来的是为老年生活准备养老金,换来的是对未来的安心和保障。这样算下来,多划算,买保险,难道不省钱吗?
买保险的收益算不完
很多人买保险,都喜欢算收益,也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文章,说“买保险不要算收益”。今天,可以在这里说,买保险可以算收益,我们帮你算,看看收益有多少:
如果买消费型保障型保险,若需要理赔:理赔金是保费的几十倍上百倍;如果不需要理赔,健康、安心,价值是保费的几千倍几万倍。
如果买的是分红型理财型保险,现在的收益也远远超过其他理财产品。所以说,买保险的收益,太多了算不完!
买保险就是买安心买未来
04总有人觉得买保险自己买亏了,账到底应该怎么算?
穷人,不想买保险
穷人可能会是两类:经济上的,思维上的。
如果真是经济上的穷人,虽然他们可能更加需要保障,但是摆在他们面前更重要的是生存或者温饱问题。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也证实,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之后才会考虑上一层安全问题。
这也是为何大环境全面小康后,大家才逐步关注自身及家人的保障需求的背后原因。
但往往,长期经济上的贫穷会影响到思维,认知。
《我不是药神》里,最让人扎心的是里面的台词:
“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为什么贫穷是一种病?这种病为什么无药可医?
“穷人”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人思维”!
什么是穷人思维呢?
越 勤 劳 越 贫 困
美国有本畅销书——《我在底层的生活》,
作者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
但是结局都一样:阐述了底层贫穷的真相,并得出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这就是一个越勤劳越贫穷的恶性循环。
穷人,因资源太少,每一分每一厘都看在眼里,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利益都争抢,所以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生都陷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无法自拔。这就是穷人最大的思维障碍,它将一个人彻底束缚。
当然,我们不会对一个不了解的,没概念的东西轻易买单,这是正常消费者心理,没有问题。但人和人的根本差异,无非“认知”二字。
所谓“割韭菜”,收“智商税”,本质上就是占领认知高地的人群,洗劫站在认知洼地的人群。所以认知的差异可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或者是财富规模。然而,此差异形成的关键就是,是否保持头脑的开放性,是否积极去理解新事物,新思维。
保险,你要努力先理解它的本质和作用,因为它会在你的人生扮演四两拨千斤的角色。人文保险,致力于为保险消费者和代理人,搭建基于社群的良好生态,为客户提供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保险服务。保险,让生活更美好,欢迎持续关注“梓瑜说人文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