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面桃花》
作者: 格非
这部小说的叙事近乎完美,让人一旦读起就难以放下。从小说一开始就制造的悬念,有的在漫长的叙事中缓缓解开,有的则隐隐约约地泄漏些蛛丝马迹,还有的悬念最终成为迷。格非的小说一直以诗化的语言和迷离的情节著称,在历史中挖掘对象则让它变得更加独特。
小说是从少女陆秀米的视角展开的,陆秀米的父亲陆侃曾是清朝的一位地方官员,罢官回籍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某一天,陆侃莫名其妙失踪了,留下了殷实的家产。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革命人士张季元闯进了这个家庭,一些变化悄悄地在陆秀米的内心开始发生。厄运却接踵而至,张季元被杀,陆秀米被强人掳掠到一个孤岛上,但是她却奇迹般地逃脱了,并且沿着张季元的足迹,走上改造世界的道路。
格非用了20多万字,将这个故事叙述得神秘莫测。然而剥开如迷宫般的文字外衣,我们可以依然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隐藏在故事里的主旨:格非试图清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一代中国人内心那种乌托邦情结,以及付诸实践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和困境。
《人面桃花》是一部人们追寻乌托邦的小说,更是一部中国人探索自我价值和个人如何获得幸福和慰藉的寓言。
在小说,两代人对于理想和幸福的不同理解以及现实选择,体现了近代中国人们在自我精神和自我价值在认识上的巨大飞跃,这个意义或许比推翻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形式更重要。
因为,只有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才真正表明中国人开始摆脱千百年来的心灵桎梏。
2.
《山河入梦》
作者: 格非
第二部的故事的人物是承上启下的,但内容并不算有太大的关联,只是在描述不同的社会时期中国的样子。就故事情节而言,《山河入梦》却是三部曲中最为夸张、冲突性最强、也最为荒诞而又寓言性十足的一部。
这段故事从1956年说起,是中国迅速成长和变迁的时期,谭功达县长,年过四十,有原则讲规矩,但问题在于他过于的理想化,修大坝,挖运河,建沼气,甚至设想到公用电话,这些理想确实在多年之后都实现了,但在特定的时代里却是不切实际的。再远大的理想,也要滋生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如果吃饭穿衣都费劲的情况下,就必然得把理想先搁置起来。
格非看来是擅长于写悲惨的生活,破碎的人生。陆续出现的人物都没有完美和完整的。多多少少会在动荡的年代中,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不管是上一部中陆秀米被绑架到岛上,还是这部中汤碧云、姚佩佩命中注定地被玷污,都其实是在暗示,要生存,只得破碎。连最后谭功达也不得不娶了个叫花子做老婆,真是讽刺啊!人的个性也有极大的缺失,就如这世界除了黑与白,还有灰色地带一般。
3.
《春尽江南》
作者: 格非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时代也总算从清末延续到了当代,讲述的这个家族第三代人物谭端午的故事。
谭端午年轻时处于80/90年代,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那时诗人的地位很高,拥有众多拥趸,尤其是年轻的小姑娘们。
可时代总在变化,几年后,诗人的地位极具下滑,端午无法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便在一个文化单位里讨了一份闲职,甘心当一个打发时间的废物。
作为诗人的端午,则像是一双时代的冷眼,只是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不声不响,他貌似没有被时代碾压,命运却也单薄的像一张纸,没有方向。
书中端午哥哥元庆的警世格言倒是有几分意思,仿佛切中了真理的要害。他坚持自己是世上唯一的正常人,我想或许是的,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带着点精神疾病,疼痛而不自知。
其实,我本想在这本书找到一些关于第一部的一些线索,比如第一部中重要的线索"金蝉"的秘密,比如秀米父亲的离家出走的真正原因,都让人好奇,可是书中并没有提到。
总结起来,这三部曲,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了,就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变迁之路。每个时代,都有人想建造一个世外桃源,那里生活的人们没有烦恼,无忧无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用长廊将各家各户连接起来。到第三部,这样的梦依旧很清晰,只是,我们开始明白,它只能是一个梦了。
读这样的三部曲,也是一种享受,可以带你去你未曾去过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挺新奇的,这大概就是阅读小说的乐趣了。
当我们身处时代之中的时候,我们也难免困惑,因为时代是疯狂的,不可阻挡的,你还来不及细想,它已一骑绝尘而去。但是,我们总是应该多一些思考的,浑浑噩噩,是对生命的践踏。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被围困的小岛,但我依然觉得,小岛也应该有自己的怡然自得,花开花落,日月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