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后,新思潮、新势力风起云涌,清王朝半壁山河改旗易帜。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之下,清廷末代皇帝溥仪终于在1912年2月12日宣布逊位。然而此后二个月间,仍有清廷最后的一位封疆大吏并未响应革命的呼声,反而依据局部势力意图顽抗。
此人正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赵尔巽,奉天铁岭人,汉军正蓝旗,祖籍山东蓬莱。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历任安徽、陕西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时年66岁。
赵尔巽在清末封疆大臣中,属于为数不多的治世之才,行事也比较特别。主政湖南期间,顶住西方势力的压力,向朝廷积极举荐熊希龄,设立矿务公司,有力维护了湘省的矿权。任盛京将军期间,成立财政局,蓄意整顿财政,设置东三省银号,发行纸币,使得东三省财政取得较大改观,并成立奉天讲武堂。督川期间,向朝廷建议设立经征局负责清理财赋,不到一年时间川省财政丰裕。赵尔巽为官清廉,且不说具体对所辖民众如何,单单是其主政期间的政策,处处能考虑到政府的大政方针并有所创新,不失为治世之能臣。
可惜的是,赵尔巽未能生活在治世,反而在乱世中泥足深陷。武昌起义后,赵尔巽在奉天成立保安会,与张作霖一起大肆屠杀革命党人,意图阻止革命。1912年2月清廷宣布逊位后,赵尔巽仍死不悔改,作为清朝最后的顽固分子,颁发“东三省反对共和十二条”,并继续捕捉、杀戮革命党人和爱国群众。直到二个月后,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赵尔巽方才被逼无奈从任上辞职,从而成为清朝数位封建大吏中最后一个降下清朝黄龙旗的。
民国元年的冬天,大清帝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然而在青岛的寓所里,赵尔巽并不甘于做一个富裕的寓公。年近七旬的他,积极组织十老会怀念前朝,甚至在隆裕太后死后组织公祭,并忧郁过度,积劳成疾。在青岛的日子里,赵尔巽的心情如同秋雨连绵,久不见晴。
但历史的洪流并不会为谁而改变,连当时权势熏天的袁世凯也不能,意图恢复帝制也以失败告终,何况他赵尔巽?在赵尔巽寓居两年之后的1914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的意图越来越强,但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还需要恢复帝制的环境,但很明显恢复帝制的条件越来越不成熟了。为了获得在野重臣的名望和声援,袁世凯想到了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于是便找到了赵尔巽,开始组织清史馆修史。
或许有人觉得修史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如果这样想,那就完全大错特错!在帝国时代,唯有修前朝史书,才能完全证明前朝真的已经是历史了,而自己的帝国方是源于正溯。此时的袁世凯,在心中对此看得非常明白。他想恢复帝制,修清史就是一个必然要走的路,尤其是邀取前朝遗民民心的重要举措。
赵尔巽在青岛寓所里做了两年的伯夷叔齐之后,至此也已看出,清朝气数早已到了尽头,并不可能再有新的奇迹出现,开始安心做他的满清遗民。但袁世凯的邀请,还是让他起了点心思——也许修史可以成为他为清朝做最后一点事情了。虽然在此之前,赵尔巽仍然端足了架子,扭扭捏捏,拿腔作势,但他仍然欢欣的去做他的清史馆馆长了!
此后的十四年间,故宫东华门的清史馆,就成了赵尔巽的长居地。1927年,赵尔巽因病去世,时年83岁,而此时所编撰的《清史》尚未完成。同年,经过继任者柯劭忞努力,出版《清史稿》,但主张修撰清史的袁世凯、赵尔巽却已作古。
关于清朝的史书,时到今日也只有这一部草稿。但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封疆大吏——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不管前身如何,然而能够以己之身、古稀之年,挺过北洋军阀混战,几经辛苦奔波而不失其志,最终组织人员共同努力编撰出清史稿,为国人留下历史的印记,也算得上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