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一个连血战马步芳6000骑兵,只活了9人,其中一位成开国少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24
导读

为了防止马家军的骚扰和偷袭,在倪家营四周的碉堡中都安排了红军战士驻守。九连当时一共有135名战士,在进入汪家墩之后,他们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汪家墩内九连只剩下9人活着,其他100多人全部战死,虽然九连几乎…

导读:1936年,长征结束之后,中央决定组建西路军,计划发动宁夏战役,打通陕北革命根据地与苏联之间的联系。西路军主要由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五军和第九军组成,兵力最多时有2万多人。

在西路军渡过黄河之后,立刻遭到了反动军阀马步芳的围剿,在甘肃、青海境内,西路军孤军作战,虽然多次大败马家军,但自身伤亡也非常惨重,兵源锐减至不足一万人。

1937年初,在祁连山河西走廊困守几个月的西路军撤退到倪家营,此时的西路军人困马乏,武器弹药奇缺。当时在西路军四周,还有七万多马家军虎视眈眈,他们并不着急发动进攻,为了减少伤亡,马步芳下令“围而不攻”,就是要慢慢消耗掉西路军的战斗力。

当时倪家营虽然是个镇,但其实就是散布在戈壁上的几十个碉堡组成,西路军根本得不到任何补给。不过当时军队急需休整,所以只能在倪家营驻扎下来。为了防止马家军的骚扰和偷袭,在倪家营四周的碉堡中都安排了红军战士驻守。

当时红三十军二六三团三营九连奉命进驻汪家墩驻守,在当地,“墩”是汉民为了防止“回乱”修筑的大型碉堡,年代从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汪家墩就是修筑于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座堡垒。汪家墩是倪家营最大的碉堡之一,边长超过11米,共分上下两层,顶上还修建有垛口,方便打击来犯之敌。

九连进入汪家墩之后,发现这里是倪家营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倪家营,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因此这里也成了马家军为数不多的主攻目标之一。九连当时一共有135名战士,在进入汪家墩之后,他们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们先在碉堡四周修建壕沟和矮墙,接着又在堡垒内储存了大量的冰块,以防止敌人切断水源。

1937年2月1日,马家军6000多名骑兵在大炮的掩护下,向汪家墩发起了进攻。第一次冲锋,敌人就派出了两个团的兵力,不过九连战士挖的壕沟阻挡了敌人骑兵的冲锋,进攻受阻后,我军阵地上的两挺重机枪同时开火,敌人的骑兵一时成了活靶子,瞬间就有一百多人被打死打伤,见状敌人丢下尸体仓皇逃了回去。

恼羞成怒的敌人立刻调集大炮,对汪家墩进行轰击,猛烈的炮火炸毁了碉堡的顶部和北面的一堵墙。炮击结束之后,6000多敌人轮番上阵冲击我军阵地。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九连战士充分发挥地形优势,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战斗最激烈时,甚至有敌人冲入了碉堡中,幸好九连战士早有准备,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成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这场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直到2月2日早晨,军首长程世才带领援军赶到,马家军才撤退离开。而汪家墩内九连只剩下9人活着,其他100多人全部战死,虽然九连几乎全军覆灭,但此战他们一共击毙敌人500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为西路军赢得了宝贵的物资补充。

面对如此惨状的九连,程世才鼓励仅存的9人说:“九连的战士都是英雄,你们坚守在汪家墩就像一颗钉子,让敌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九连被调离汪家墩,由另外的部队进行驻守。

在九连幸存的9人之中,有一人名叫周纯麟,他当时是三营的政委,奉命带领九连驻守汪家墩。战斗开始的时候,他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敌人,但为了完成任务,他和九连的战士没有一丝的退缩,仍然在阵地上浴血奋战一天一夜,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虽然汪家墩的战斗胜利了,但孤立无援的西路军面还是失败了,只有几百人突围成功到达新疆,周纯麟就是其中一员。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周纯麟逐渐成长为我军的一名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老将军晚年写了回忆录,其中记录最多的还是关于西路军的事迹,每次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老将军都悲痛不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是无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繁荣盛世,致敬,革命先烈!

参考文献:《开国将帅名录》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