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后宫宫斗要注意什么?出身低贱无所谓业务能力才宝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53
导读

如果说受到乾隆这种待遇的只有令妃一人,还可以解释为特例,但实际上在乾隆后宫中,汉人包衣女子的数量和地位,都并不逊色于满人。高贵妃从册封到去世,乾隆一直都没有让她改掉汉姓,高佳氏是后来嘉庆皇帝改的,可…

最近看多了清宫剧,觉得皇帝真是天底下最心累的人,既有一个前朝,还有一个后宫。后宫里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丝毫不逊于朝堂上不同派系的互相攻讦。

皇帝既要在前朝分辨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还要在后宫分辨谁是贤妃,谁是妖妃。白天为国操劳,晚上为延续大清的皇嗣操劳,天天都没得休息,如果不是精力旺盛之人,是绝难以长期胜任这份工作的。

在许多宫斗的戏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妃嫔的出身高低,经常被用作后宫之间互相争斗的工具。大家一般直觉上认为,满人妃嫔地位较高,汉人妃嫔地位较低;家族权势大的比较尊贵,家境一般的则比较低微。

另外我们还可以经常在清宫剧里听到一个词——包衣出身。如果哪个后宫女子被指为包衣出身,那是说她出身低贱,相当于一种人身攻击了。

究竟什么是包衣呢?包衣,其实是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意为奴仆,所以也叫做包衣奴。

包衣出身的嫔妃,在清初后宫中的确是会受到歧视的。比如康熙不愿立八阿哥胤禩为太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母亲良妃卫氏,就是包衣奴出身。后来雍正登基后,为了打压八阿哥,更是动辄就拿良妃的出身来辱及胤禩。

不过,包衣汉人女子被歧视的现象,在乾隆一朝有所改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孝仪纯皇后,也就是电视剧里的令妃魏佳氏。

《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高宗孝仪纯皇后,仁宗之母也。本姓魏,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族入满洲,称魏佳氏。 ”

令妃既是汉人,又是包衣出身,但并不影响乾隆对她的宠爱。令妃封号的“令”字,典出《诗经》中的“令闻令望”,表示她是靠过人的能力和品德,来赢得自己的地位的。乾隆后来还让令妃的儿子永琰当了继承人,所以清朝的嘉庆皇帝,身上至少有一半的汉人血统。

如果说受到乾隆这种待遇的只有令妃一人,还可以解释为特例,但实际上在乾隆后宫中,汉人包衣女子的数量和地位,都并不逊色于满人。

如除了前面提到的令妃之外,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即《延禧攻略》中的反派高贵妃,其母家也是包衣出身。而且高贵妃从册封到去世,乾隆一直都没有让她改掉汉姓,高佳氏是后来嘉庆皇帝改的,可见在乾隆内心里,并不排斥汉人女子。

乾隆的5个皇贵妃中,汉人包衣出身的还有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里高贵妃的小跟班——嘉嫔。另外还有纯惠皇贵妃苏氏、庆恭皇贵妃陆氏,虽不是包衣女子,但也是汉人出身。

乾隆后宫中地位最高的3个皇后,5个皇贵妃里面,就有5个是汉人,其中3人还是包衣出身。所以要在乾隆的后宫里宫斗,决定前途命运的,出身的高低并不重要,更多还要靠嫔妃们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为何康熙雍正都轻视汉人包衣女子,而乾隆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其多加抬举呢?

高阳先生认为,乾隆之所以做出这种“反常”的行为,可能与他的身世之谜有关。

虽然官修史书记载,乾隆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所生,但从史料上一些蛛丝马迹来看,乾隆真正的生母有可能是圆明园里的一个下等宫女李氏。比如嘉庆御制诗集中说乾隆“降生于山庄都福之庭”,以及乾隆在尊封孝圣宪皇后为太后时不用“诞育”字样等。

但由于没有确切的证据,上面这种说法,也只能作为猜测,并不能证明乾隆真的由汉人女子所生。至于乾隆为何如此抬举后宫中汉人包衣出身的妃嫔,也只有他自己一人知道了。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29082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