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如何过冬?三十六种手段七十二般变化,各显神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34
导读

当秋天来临时,低温不仅抑制了叶片中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以越冬,植物还会把闲下来的叶绿素进行分解并再利用。这些花色素大量合成的时间往往是发生在叶绿素分解之前,而寒冷和干旱更能促进它…

-本文共3940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晚上八点 给你讲个科普小故事吧

冷冷的寒冬中

人类会用各种方式来御寒

那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度过寒冬的吗?

晚上八点 给你讲个科普小故事吧

冷冷的寒冬中

人类会用各种方式来御寒

那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度过寒冬的吗?

主讲人:刘会利

音频同步更新平台:喜马拉雅 企鹅 荔枝 蜻蜓FM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好冷好冷,我裹紧衣袖以御寒,可是植物怎么办呢?难道只有被冻,任凭狂风暴雪摧残?当然不是。长久以来,植物在与寒冬的交锋中慢慢掌握了一系列的武林秘笈,可以让自己在寒冬腊月依旧傲视风雪。等到来年春天,它们就可以抖擞精神,重出江湖。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冬天的秘密——植物篇。

一、叶色的变化和体型的改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我们看到道路两旁树木叶片的颜色由一片浓郁的绿色换上“新装”时,我们就知道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其实,植物显眼的叶色变化是它迎接寒冬做的最基本的准备。

那为什么叶子会变成红色呢?想知道的话咱们就先明白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吧。

我们知道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战场,是植物生长能源的源泉。其中发挥灵魂作用的就是“光合色素”,而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很少,所以叶片就呈现了我们眼中的绿色。

当秋天来临时,低温不仅抑制了叶片中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以越冬,植物还会把闲下来的叶绿素进行分解并再利用。叶片没有了“霸道的”叶绿素,被遮盖起来的另外两种色素,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和黄色的叶黄素就会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便能看到叶片变黄了。至于红叶,是因为秋天降温,植物积累较多的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素,叶子也就变红了。

花色素可以吸附紫外线,起到类似防晒剂的保护作用,能够在秋季避免树叶因受阳光损害而过早凋落,从而使树木能够从树叶中汲取更多养分。而且这些花色素大量合成的时间往往是发生在叶绿素分解之前,而寒冷和干旱更能促进它们的形成。

另外,从生态学角度,人们认为植物叶色的变化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鲜明的色彩变化可以传达强烈的视觉信号,表示这里的果实成熟了,可以来吃,顺便帮忙传播种子。或者警告食叶动物,我一点儿也不好吃,别碰我。看到了没?套路,全是套路。

植物为了应对寒冷,除了变色,还会变形。冻土带的植物,大都是矮小粗壮的“短腿植物”,这样的独特外形也是出于防寒需要的。这样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无须像其他植物一样经常“弯腰”,它们根本就不会离开地面,都是匍匐、蔓生的。坚硬的茎,不比手指长,也不比铅笔粗,牢牢覆盖在苔藓上或悄悄地扎在石头下面,风吹不到,而又生活在离地面最近的空气环境中——这可是最温暖的地方。要知道,在北极,一点点能量,对于植物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

二、不得不做出的断舍离

落叶是许多植物为了度过严寒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当它们处于逆境时,一些树木和灌丛植物就会采取“舍末保本”的方法,丢掉“包袱”和“累赘”,以便安然越冬。例如落叶树木和一些草本植物,一方面迅速产生冬眠素,抑制生长以防过分消耗养料,一方面在叶柄下部组织内产生离层细胞,使叶很快脱落以减少养分的消耗。而一些根茎叶植物如韭菜、莲藕等则采取“两条战线”与严寒抗争。一方面结籽传宗;另一方面毫不留情地“丢叶图存”。

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寒冬来临时,有的采取牺牲地上部分的做法——让地上部分发黄枯死,由埋藏在地下的茎或根来越冬;有的则采取“地下行动”——由根部收缩,将茎缩入土中藏起来抵御严寒。虽然它们的枯枝落叶归于尘土,然而地下部分却顽强地在地下生活着,下年依旧“春风吹又生”呈现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周而复始的循环,让生命永远延续。

对于一些植物来说,它们的叶片从刚长出来时就一直在为秋天的凋落做准备。在这些叶片的叶柄基部,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离区,当它感受到植株传来脱落信号时,便会进行“自毁”行为,如使输导组织失效、细胞解体等。这样叶片很快就会干枯死亡,风一吹,就能轻松自离区处掉落。而且在叶片脱落前,它们还不忘保护主干,在脱落处的下方形成保护层。更重要的是,落叶在离开前,就已把叶内的营养物基本转运到植株的其它部位。

叶片的“自我牺牲”事迹还不只有这些,我们常说,落叶终会归根,它们被微生物等分解后,重新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有些植物的落叶中检测到的铝、锌、铅等的含量要高于正常的叶片,由此推测落叶可能具有一定的排泄作用,可以带走有害物质。另外,一些植物的落叶还能释放种间抑制剂,减少林下幼苗或其它种类植物的生长。

那有人或许会问,如果是不落叶的植物呢?对于那些在寒冬中依然生机勃勃的常绿植物,由于它们的叶片是从植株上次第脱落,所以它们不会像落叶植物一样,有一下子掉秃的风险。

三、报团取暖

虎耳草和玻璃草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来防寒的。美丽娇小的虎耳草和玻璃草花朵,拥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形成一个花坛。大家族由一根又粗又长的主根领导着,其余的幼根都纠缠在主根周围。这样一来,家族里的每一个成员吃的都是同一锅饭,大家一起开花授粉,而更重要的是“花坛”能很好对付变化无常的天气,在稠密、矮小的根茎中间能长久储存空气,保持着花丛集体生长需要的温度,即使在冬天,它们也能很好的存活下去。

虎耳草 图片来自网络

四、冬眠

在植物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抗寒本领,其中之一就是植物进行睡眠。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动物会在冬天进入冬眠,一动不动的“睡过”寒冷的季节。植物的休眠与冬眠有些类似,这时它们的代谢非常缓慢,生长几乎停滞,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提高抗寒力。也就是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的“睡眠运动”,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人,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研究断定,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外,也许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寒冷,是一种植物 “适者生存”的本领。

不同的植物休眠形式也不同,如大多数一年生和二年生的植物是种子休眠;多年生落叶树是芽和维管形成层的休眠;而许多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则是鳞茎、球茎、块根和块茎等休眠。当第二年春天来临,适宜的温度和光照长度调节就会将植物从休眠中“唤醒”,重新绽放生机。不过也有例外发生,比如今年十月武大樱花就在秋天开花了,原因就是今年春秋季节光照时间长短相似,导致植物误判,以至于樱花反季节开花。

多年生的木本植物,除了通过落叶进入冬眠状态,不再萌发生长等方式来增强抗寒能力外,更多的是把体内的蛋白质和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的糖类,这样一来,细胞液的浓度增强了,细胞便不易结冰,有利于增强抗寒能力。为了适应严寒的气候,北极圈以北的植物都会采取这种“内部准备”的方式来防寒,它们的细胞液里有高浓度的盐分,其浓度比南方的同类植物要高得多,这样能保证细胞不会结冰,它们也就能正常生长。有一种叫北极辣根的植物,在开花期间竟能经受-40℃的严寒考验。

五、穿衣服

植物虽然没有和动物一样的羽毛,但也有一些类似衣服的东西覆盖在躯干上。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生长在北极的灌木的茎上都覆盖着自已特有的“皮袄”——浓密的绒毛,这些绒毛形成独特的暖气装置,这松软的暖气装置正是植物御寒的忠实助手。有的植物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形态来抵御严寒,如针叶类植物,叶片已经变得成披针形,并且披着一层厚厚的蜡质,虽然处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但依然绿意青葱,抗拒寒风的侵袭,度过严寒的冬天。

常青绿树就采取“穿甲戴盔”的方法抵抗严寒。例如松树、柏树在其树皮和叶表面分泌出一层蜡质,既可御寒又可防止自身水分蒸发。其他如椿树、杏树、槐树等则分泌出胶质物以御寒防冻。

生长在北极的马先蒿的防寒能力比其他花草要略胜一筹。马先蒿的生长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从地里顶出的部分有些像头发蓬松的顶针,一星期后顶针变为毛茸茸的“蜡烛”,再过些时候就长成真正矮壮结实的马先蒿了。这时,风雪和严寒就再也奈何不了它。可以说,马先蒿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为抗寒作准备了。还有一些过冬的花木植物,在进入冬季之前,就已开始作过冬的准备了,它们把自已的芽充实得饱饱满满的,外面覆盖一层又一层的鳞片,里面储备着丰富的糖类物质,以抗拒寒冬,壮实蓓蕾,迎春开花。

毛花马先蒿 Pedicularis dasyantha 图片来源:网络

那我们最熟悉的萝卜,花椰菜等蔬菜是如何对付严冬呢?当然也需要穿上棉衣。这种棉衣就是菜皮上厚厚的蜡质层,这种蜡质层可以防止水份过多的散失,既保存了大量水份,又调节了体温,所以不致被冻死。此外,蔬菜还可以使自已体内淀粉转化成糖分,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我们知道,当气温下降到0℃时,水便开始结冰。但糖水却要在零下的温度才结冰。含糖越多,它的冰点就越低,就越能经得起严寒的袭扰。

比如,白菜要在零下15℃才被冻坏、而萝卜在零下20℃仍安然无恙。就是因为它体内含糖较多,冰点温度极低,所以不怕冻死。而它体内积聚这些抗寒的糖分,人们吃起来自然也就觉得特别甜了。富含的糖分可以说是蔬菜们的“甜心小棉袄”了!

当然植物越冬的秘密远远不只是这些,还有更宽广的领域值得我们继续探索与发现。下面就以我最喜欢的一句诗词结束本次科普之旅吧。“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

宇宙洪荒浩瀚无垠

庆幸 我们诞生在这颗星球

保护地物种物语带你了解不一样的物种小知识

每周四晚八点

给你讲个科普的小故事

地学真好玩系列

古生物真好玩系列

保护地物种物语系列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END

文稿音频 / 刘会利

音频处理 / 王宁

海报插画 / 石彧

编辑配图 / 二十六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标明来源的图片由摄图网和拍信创意授权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