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标收听朗读音频
绿标收听朗读音频
文/民生周刊
作家刘墉说:在公共场所说话要小声,才能够显示你的优雅。
有人大嗓门,方圆三里抖三抖;有人则轻声细语,如沐暖暖春风。说话的音量,就像一杆标尺,丈量出内在的修养。
有理,不在声高
朋友曾经和我分享过一件事。
在一家咖啡厅里,一位男顾客突然站起来大声叫喊:“服务员,你给我过来!这杯红茶肯定是过期的,这都结块了你们还卖,有没有搞错!”
服务员迅速走了过去,看了一下杯子,然后微笑着说:“对不起先生,我马上给您换一杯新的。”很快,一杯红茶端了过来,跟之前那杯一样,旁边配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
服务员细声说道:“先生,可否给您一个建议呢?如果红茶里放了柠檬,就不要再加牛奶了。因为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使它看起来像过期了一样。”
说完,服务员便离开了。
那位男顾客听完这番话后满脸通红,只喝了几口,就急匆匆走了。
服务员的同事看到这一幕,很是不解:“明明是他错了,他居然还嚷嚷,你怎么不反驳他?”
这位服务员说:“正因为他无礼,我们才要礼貌。而且一说就明白的事,何必大声反驳呢。”
音量增大,很容易点燃彼此心中的怒火,导致矛盾变得越来越不好控制。而聪明的人,往往懂得控制自己的音量,保持平和的语态,消除彼此之间产生的不良情绪。
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温言暖语,往往比疾言厉声更有力量。
说话的音量,藏着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曾经听过一句很有趣的话:“实墨无声空墨响,满瓶不动半瓶摇。”
装满墨水的瓶子,大都没有响声,而那些没有装满墨水的瓶子,很容易就会发出很大的声响;装满墨水的瓶子怎么摇晃都很难摇得动,而没有装满墨水的瓶子,只要轻轻摇动,就晃得很厉害。
“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一个人说话的音量,就藏着他内在的修养。
有修养的人,即使是争吵和反驳,也不失风度和优雅。
宋庆龄15岁进入美国一所女子大学学习,有一次课上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所谓文明古国,比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
宋庆龄听到后连连摇头,但并没有打断他,等他说完了,宋庆龄站了起来,她仍然用一贯柔和的声调说:“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不会永远睡下去,总有一天,它的吼声将震惊世界。
这就是一个人的修养,有理不在声音大,语气柔和,但充满力量。
说话的音量越大,不代表越有底气,而是用自己的独特气质与所表达的观点让人信服。
能控制音量的人,往往温文尔雅、懂得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声压人来彰显自己的能力。
如韩寒在书中所言:“比起那些用大嗓门企图压制世界的人,让全世界都安静下来听你小声说话的人,更可敬。”
越有修养的人,越懂得控制自己的音量。
音量,体现着一个人的层次
古语有云:“人稳不言,水深无声。”音量的高低,有时候不只是一种礼仪,更是一个人层次和人品的体现。
蔡康永说过一句话,讲话时最好自觉的降低音量,不光是因为太大声会吵到别人,而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会让别人很难信任这个人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一个人的修养和层次,往往就藏在言谈举止这些小细节上,而对于说话音量的控制,时常准确地暴露出一个人的修养、层次和性格。
慢慢地我们会发现,越是高雅的地方,往往越是安静。
水深,波浪静;人贵,声音低。身处正式场合,声音要洪亮;身处公共场合,声音要轻柔。
外界的嘈杂让内心也逐渐浮躁,落花流水,鸟鸣深涧再难听到。心中安静的人,待人说话也定是温文尔雅,轻声细语。
小声说不是不说,洪亮的声音也并非噪音。如何把握,全靠心中的尺度,也凭自身的修养。
主播:雪梅
四川省达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主持人
愿用有温度的声音为世界增添一抹暖意和阳光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净物(ID:cystyle001)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