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悉军事的朋友来说,黄埔军校这个名字就像是加加林之于国际航天,名号十分的响亮。而这个军校在民国时期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将领,成为了抗日时期前线的重要战力。而军校也成为了当时训练军官优秀士兵的训练营。很多进入过部队,当过兵的朋友,都曾经听前辈或者朋友们讲过这个故事。这个军校在历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在历史上如此特别的军校,后来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在上世纪抗战时,当时在军校就读的学生奋勇上了前线战场,然而当时的学生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太理想,伤亡非常严重。其实这并不只是学生本身的原因。当时的国内装备落后于日本,并且当时的军校训练模式也不够成熟。在战争期间,许多孩子是军校学生的人,已经担任了重要的职位,然而他们却不明白地位越高,责任越大的道理。很多人在职期间玩忽职守,并不履行自己肩上担负着的重任。不仅如此,还沉溺于酒色之中。因此导致当时无论是军官还是训练出的学生,战斗力都非常不理想。
随后随着战争的结束,黄埔军校更名改姓后,转移到了台湾。随着地点的转移,这所学校的很多精神,以及前辈传承下来的观念已经大大被改变。实际上这种旧式的军事学校,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新时代的发展。目前需要更加现代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如果一直故步自封,不学习新的理念与军事知识,那将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
事实上,在转移后,国民党大量军官也在学校活跃了很长时间。然而由于在国共决裂期间,国民党与共产党都损失了许多兵力。导致军校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大的清洗。在后来吸纳的学生中也已经完全不是原来的那一批。
但抛开他的军事意义上讲,军校尽管现在已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但它仍然作为一处历史纪念地而存在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为他举行纪念日也被称为校庆日。一般是在每年的6月16号左右。后来甚至还专门为这所学校发行了邮票。
不论这所军校在历史上的性质经历了何等的变化,但它始终作为一所曾经培养过诸多抗日爱国将士将领的摇篮,意义非凡且无可替代。这里不仅有孙中山先生的故居,还有一座宏伟的烈士丰碑。这里埋葬着战役中阵亡的500多名将士。还沉睡着许多刚刚入伍的新生以及先烈。各位听完这些,对这所军事学校是否增添了一些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