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战机寿命仅为俄罗斯60%?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大误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70
导读

以歼7战机为例,早先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中国在苏联米格21的基础上研发出歼-7战机后,改造了弹射救生系统,使用寿命达到了苏-21的60%。公开数据显示,歼-7B的飞机成品附件的寿命和性能都大大提高…

一直以来,中国航空就从未否认过战机的设计研发有俄系战机的影子,的确,从新中国建国之初直到现在,中国空军中一直有从俄罗斯采购的战机在服役,或者作为蓝本改造为中国自己的战斗机,这是中国战斗机从无到有的必然选择。比如歼6、歼-7都是直接在俄系战机的基础上仿制而成的。中国科研人员在技术和资金极度不足的情况下,生产出了品质优越的战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然而一直以来,社会上就有一个声音,说中国的战斗机寿命不长,尤其是当年仿制俄系战机的机型,使用寿命甚至只有此前的60%,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看一下。

以歼7战机为例,早先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中国在苏联米格21的基础上研发出歼-7战机后,改造了弹射救生系统,使用寿命达到了苏-21的60%。这话看上去似褒实贬,因为中国1962年就得到了米格21,20年后自己制造的仿制机寿命只有原来的60%,这是一个非常差劲的数据。

其实,中国歼-7战机的寿命远远不是这么短,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有些人错误的把战机机体寿命和零部件寿命混为一谈了。这里的60%应该是指歼-7战机上的某些成品零件,比如一些仪表设备,而非整个战斗机的寿命。

在当时,米格-21的使用寿命为1200个小时,每飞行500个小时要大修一次。第二次大修后飞行约200小时,具体说就是500加500加200。中国拿到米格-21后,一开始在沈飞仿制,但第一代歼7质量不好,后来将生产线转移到成飞,在成飞诞生了歼7的后续几个型号,机体寿命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据了解,经过成飞工程师的长期攻关,在原米格-21的基础上进行了四项主要改进,包括对弹射座椅的改进,将阻力伞舱上移动,换装更大的内油箱以及更换发动机等,得到了歼7Ⅱ,以及后续的歼7B战机。公开数据显示,歼-7B的飞机成品附件的寿命和性能都大大提高,尤其是机体寿命,已经达到了2000小时,是原来米格-21战机的1.6倍。

歼7B也因此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在1982年,中国向约旦出口了80架歼7B战机,创汇2亿美元,约旦宁可不要苏联的米格-21,也要买中国的歼7B,其实本身就可以说明问题了。此外,歼7B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出口了多个国家。

然而,中国歼7家族的进化仍未停止。

歼7B之后,中国的第三代歼7很快出现,这就是歼7E以及歼7G。这两款战机将原来的三角翼修改为双三角翼,同时进行了零部件的大换装,不但战斗力和航程大大提高,飞机的使用寿命也到了惊人的3300小时。这是俄罗斯最后一代米格-21都没能实现的成绩。

勤俭节约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航天人们也知道,战斗机能多飞一天,就可以节省下来许多钱,一直以来中国在提高战机寿命的问题上就从未松懈。新一代的歼10A原本要求4000小时的使用寿命,结果我们造出来的歼10A竟然达到了5000小时。

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29408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