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很多人都在紧张计算双十一最后付款的攻略,我在安静地看剧。
零点一过大家开始鏖战付款,听说今年付尾款还改到凌晨一点了,我在熟睡。
早上醒来,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究竟花了多少钱,我开始买一些完全不需要抢的东西。
买完后我的双十一就过完了。从有双十一这个日子开始,我每年差不多都这样过,从来不在半夜去抢购半价品,也不会为了省钱攻略花大量的时间计算累计等,更不会因为没有买到而觉得吃亏。
我绝对没有认为买买买的人不好的意思,相反,我觉得大家可以得到开心就行了。我只是对于自己的情绪把控没有强烈到完全理性的程度,我不相信自己可以在融入这个氛围后,还完全“理性”消费,那我还是根除掉非理性的可能性吧。
尽管很多人会表示,我没有,我不是,我很理性,我买的都是自己需要的东西,我今天不买我明天也要买……真的吗?我没有答案,但愿大家自己有答案啦。
我买的最多的就是各种APP服务的年费会员了,一年买一次。
这几年被消费者诟病比较厉害的,就是双十一的各种促销规则越来越复杂,以前是非常实在的,零点半价抢,现在预热就要一个月,再来各种复杂游戏,你得数学好、运气佳、手速快,才能享受最高优惠价。
原因么想来还是线上流量越来越贵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能把游戏规则设计得复杂一点,好让利少一点,但又还是吸引那么多消费者来买。另外在形式上,只能强化“消费焦虑”,比如直播购物抢购才能买到真正的便宜低价,想想得在直播上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前提是还得能抢到,对于向来秉承“时间最贵”的人来说,这条直接不考虑了。
很多人觉得不攒各种优惠券和积分,不在半夜抢就损失了一个亿,真的是仿佛知识焦虑一样,会深深陷入知识付费的陷阱,最终却无力学习呀。
好好分辨下哪些是自己的刚需。比如买各种APP服务的会员,音乐类的、视频类的、网盘类的,看看自己的使用频率是不是每天,是的话就买。类似星巴克推的双十一神卡,连我这个高频消费者都不买,因为我不可能天天进店的,在频率不可控情况下,理论上可以省钱,实际未必可以。
还有一类是不管是不是双十一都打算买的,那么趁着双十一确实可以比平时便宜一点,就入手了。比如给父母买了电动牙刷,原计划今年就是要给他们更新的。还有我唯一付了定金的就是欧莱雅的小金瓶防晒霜,因为我一年四季涂防晒的。
除了以上列举的东西,其他我什么都没买,包括一些日用品囤货之类的,以前囤过,后来因为搬家没把自己折腾死,从此再不囤了,虽然随买随用总价是要高一些的,但人生真的不必面面俱到。搬家还让我彻底根本的告别了纸质书,那重量真的伤不起。
不过如果你已经畅快“剁手”,也千万不要纠结自己花了多少云云,起码你获得了快乐和这些东西。人嘛,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