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为抽屉写作是不需要许可证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33
导读

大部分观众走进剧场前都是第一次听到《四川好人》的剧名,往往会觉得这是一部本土戏剧,甚至会有地方戏的误猜。 然而《四川好人》的作者布莱希特不仅是一名 德国人,并且 从未去过四川,当下很多学者猜测布莱希特以“…

大部分观众走进剧场前都是第一次听到《四川好人》的剧名,往往会觉得这是一部本土戏剧,甚至会有地方戏的误猜。

贝尔托·布莱希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四川好人》的作者布莱希特不仅是一名 德国人,并且 从未去过四川,当下很多学者猜测布莱希特以“四川”命名,是来源于他早年的阅读经历。比如在17世纪的德国巴洛克小说中就有关于中国四川的描述,那是一个令人感到神秘又模糊的“四川”, 或许布莱希特也是“四川”的粉丝?

《四川好人》的三幅面孔

为什么说《四川好人》有三幅面孔?这和《四川好人》多次易名有关。 1927年,布莱希特草拟了《四川好人》的故事大纲,并暂时命名为 《范尼 · 克雷思或妓女的唯一朋友》。 三年后,布莱希特将该题材易名为 《商品与爱情》,继续创作。

《四川好人》剧照

摄影 / 孙竟尧

1933年,为了避免纳粹对作家精神操守的劫掠,布莱希特踏上流亡之路,然而德国式顽强始终蕴藏在他的身体里。 1939年初,布莱希特在流亡瑞典前发现了《四川好人》的手稿,其中包括四场戏可用。而后布莱希特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完成创作,他说:“ 为抽屉写作是不需要许可证的”。

布莱希特也爱梅老板

20世纪三十年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访问前苏联,并为苏联观众带去了中国传统京剧艺术。而此时同在苏联的布莱希特第一次在莫斯科亲眼目睹中国戏曲艺术。众所周知 (不知道的请关注微博@黑猫剧团,每天学习新知识),布莱希特叙事剧的核心即为“陌生化效果”,使观众在欣赏戏剧时不会完全进入情节,而是保持清醒的理智。布莱希特在观看京剧后发现中国戏曲非常懂他、懂他的陌生化效果。

京剧大师梅兰芳率团访问苏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起如今观众一天能写三篇的repo,布莱希特在观看演出一年后,发表了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论述他对戏曲表演方法的观感。布莱希特认为在中国戏曲中陌生化效果十分常见,他在文章中这样为世界戏剧人举例:

表演一位渔家姑娘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船。现在河流越来越湍急,掌握平衡越来越困难;眼前她来到一个河湾,小桨摇得稍微慢些。

前联邦德国学者莱因霍尔德 · 格里姆认为布莱希特与梅兰芳的会晤是促使布莱希特创立自己陌生化理论的最终推动力。 “梅兰芳的有意识的、保持间隔的、却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演风格,极其出色地体现了陌生化的表演方式——为此,布莱希特进行了多年的努力。诗人在这里找到了他所寻求的一切。他受到很大鼓舞...也得出了对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结论。”

《四川好人》剧照

摄影 / 孙竟尧

黑猫时代的新火花

当孟氏戏剧碰撞布莱希特会燃起怎样的火花?导演孟京辉深谙布莱希特体系,又将独有的孟氏风格发挥至淋漓尽致。

2016年,由黑猫剧团主演的《四川好人》第一次走进观众视野。在剧中饰演神仙的演员通过雨伞的收折与脚步的配合,表现出雨量的大小与进门躲雨等一连串情节,正是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陌生化效果在孟氏戏剧中的体现。

《四川好人》剧照

摄影 / 孙竟尧

然而每一位观众对陌生化效果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哪个片段使观众保持清醒,哪个片段又激发观众思考?你自己去找结局。

文章资料来源于:

见布莱希特《工作日记,1938一1955),柏林——魏玛建设出版社,1977年版,第28-29,128页.

张黎.布莱希特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211.

徐颖果,王菲.中国戏曲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2012(03):236-237.

《布莱希特论戏剧》,1990-4.

编剧:贝尔托 · 布莱希特

执行导演:刘畅

2020.1.16-1.19

2020.02.12-02.16

北京 | 国话先锋剧场

编剧:弗兰克·韦德金德 [德]

监制:孟京辉

导演:刘畅

2020.1.9-1.12

杭州 | 蜂巢剧场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29882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