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化妆品当药卖,更应反思列车售货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88
导读

将化妆品当成药品来卖,只是这类销售行为当中的一种,即使这个销售项目被取消,只要其它相似的销售项目仍然存在,类似的闹剧仍会不断上演,旅客仍会上当受骗。就事论事是基本的做法,但在此基础之上,更应该举一反三,…

近日,有媒体报道日照开往济南的K8286列车上,有列车售货员把一种名叫“百草霜”的粤妆批号产品,当做药品售卖,称能治多种病。对此铁路济南客运段官方微博1月10日作出回应,称已按照有关规定,取消该销售项目,对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对负责该项目的经理免职。并表示,将深刻吸取教训,加强对售货员的教育管理和日常监督。

官方通报

将化妆品当成药品来卖,这不只是言语上夸大宣传,更是行动上直接冒充,可谓毫不掩饰。“打妆字号是因为车上不让卖药”等谎言,则起到了为欺诈行为涂脂抹粉的作用,致使欺诈更具有欺骗性。假如旅客辨识力不强,错把化妆品当药品来使用,就会耽搁疾病的治疗,使症状进一步加重。若要论这类欺诈的违法性,首先涉嫌违反《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此外,既然卖的是“药”,能治什么病也都罗列了出来,是否涉嫌销售假药,也值得探讨。

对于列车上的类似行为,当然不应该以“有则改之”或“下不为例”来处理。济南客运段接到投诉后,迅速展开调查并进行处理,取消销售项目和解除劳动合同,处理也算彻底,遇事不敷衍,这一点值得肯定。然而,发生什么就处理什么,不对相似的欺诈行为进行倒查,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春运。南都记者 陈辉 摄影

在列车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销售场面:售货员在车厢里找一个位置,先开始一段颇为煽情的销售演说或表演,然后再依次按座位推销商品,地方特产、玉石、化妆品、袜子、充电宝、儿童玩具等,都可能成为销售商品,有的列车一趟下来,销售人员轮番登场。销售员的演说颇具故事性和吸引力,也免不了要虚构情节和夸大宣传,“满嘴跑火车”,成为列车售货的一个通病。有的旅客将这类销售当戏看,有的则不堪其扰。更有旅客被“列车专供”等措施所蒙骗,掏钱买下商品,成为受害者。

将化妆品当成药品来卖,只是这类销售行为当中的一种,即使这个销售项目被取消,只要其它相似的销售项目仍然存在,类似的闹剧仍会不断上演,旅客仍会上当受骗。若对类似行为既往不咎,就是对违法行为的一种纵容。就事论事是基本的做法,但在此基础之上,更应该举一反三,对列车售货模式进行反思。有必要对这整个销售项目已经构成的危害进行评估,用倒查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列车上之所以容易发生这类欺诈销售行为,原因在于车厢内的旅客是一个临时的集体,旅客下车之后各自分散,此后旅客即使发现自己受到坑害,也无法再回头寻找车上的销售员,维权变得十分困难。在这起事件当中,售货员声称“不放心可退款”,但等到旅客真要退款时,恐怕连人影都找不到。列车销售员只想宰客一次,被宰的旅客却往往只能自认倒霉,列车的这些特点,导致列车车厢成为假货和欺诈行为多发区域。

更应该看到,事后处理困难,事前预防就显得更为重要。且预防的一个重要办法,是将这类售货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理。列车上广泛存在的这种销售套路,不管涉及到哪类商品,一旦侵害到旅客的权益,都应该全部纳入监督视野。在打击商业欺诈的力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列车车厢不仅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且应该得到格外关注。 □罗志华

编辑:何起良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29927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