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自带公园的图书馆,光影美如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77
导读

这是小宁从好几个读者口中听到的评价, 所以,经常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在图书馆一隅专注着翻阅书籍,有在附近上班的男生,经常在午饭后来到一贯的位置坐下看同一本书,两个月过去,书从第一页翻到了尾页;有喜欢翻阅《宋…

要过年了,逗哥知道你们肯定会问,广州有什么地方好介绍。

那必须是天河湿地公园,要知道,美女都喜欢来这里拍照行大运的!

广东到底有没有秋天?

来过天河湿地公园的人都会有一个肯定答案,意外爆“红”的落羽杉群仿佛成了秋天在广东的落脚点,红黄交错于湖的两岸,偶尔候鸟掠过,这样的美景自然不宣自火,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叹秋。

在公园收获美照后,只要沿着湖畔一路走,就会跟几栋几何建筑群不期而遇,这是一个集合了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的开放型艺术文化空间,也是我们团队设计改造的空间。

在湖畔默默耸立了大半年,这一次要跟大家来一个正式的自我介绍。

远看是山 近观成画

当面对一座被杂草包围的废弃楼房,我们希望这个空间的新面貌能跟公园清丽、灵秀的气质完美契合,所以,融入“山”的元素,让这里有了依山傍水的意境。

从湖对岸远望,就能看到耸立如山丘的三角构造,走近再看,几何的虚实的组合,于窗几、墙体、书架处处可见,身处其中,每一米光的流动都让人赏心悦目。

公园里的图书馆

高人气的“表” 静心的“里”

当初施工保留的大树,如今成了图书馆画龙点睛之笔,小宁在各大平台看到大家对图书馆正门的评价出奇一致——出图率极高——下午时分,夕阳拉长树影,投射到灰白墙体上,呈现出对比强烈又温柔梦幻的光影布景。

墙外人来人往,闲聊玩耍;墙内却有几分不可打扰的阅读氛围,进来的人会不自觉放轻了脚步,收细了说话声,800㎡的空间有上万书籍,虽然比起广州其他大型图书馆,这里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小却有小的精致,在湿地公园腹心落地的天河区图书馆科技园分馆,低眉举目,皆是一道道风景线。

正门三角落地玻璃后的阅读一角,是整个图书馆的最佳视角所在,落地玻璃大方接纳阳光,傍晚时分,不经意一抬头,就可能与七彩云霞,或与湖面飞掠而过的白鹭打个照面。

“……难得有一处能安静看书的图书馆,以后要经常来……”

这是小宁从好几个读者口中听到的评价, 所以,经常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在图书馆一隅专注着翻阅书籍,有在附近上班的男生,经常在午饭后来到一贯的位置坐下看同一本书,两个月过去,书从第一页翻到了尾页;有喜欢翻阅《宋史通俗演义》的退休阿伯,早上散步后,会在图书馆小憩;有习惯晚上来图书馆办公的女生,点一杯咖啡待到临打烊……

如果有人问这里的最佳风景,小宁会回答:“专注的人,是最美风景。”

某兄台来喝茶闲聊,给图书馆留下一段释文:

安放闲余时间,

邂逅心怡辞章,

遇见你的远方,

留下一抹阳光。

这段话现在就在草丛中,静静等待路过此地的人的会心一瞥。后来,美术馆、咖啡馆也有了自己的代言牌,是灵魂,也是骨肉。

图书馆的原生功能是一个知识库,但在这里,我们探索图书馆更多的使用场景。

就像现在的它,其实也是一个隐形展区,书架上摆放的水墨画都是陈侗教授的原作,作为广州美院教师、博尔赫斯书店创办人、文学艺术策划人、画家等多重身份的他,与书接触密切,所以有了以“书” 为主题的创作,在轻松调侃的自我独白中,引出对“书”“阅读”的思考。

图书馆也是一个随时待命的摄影棚,最近我们接待了一个国内独立服装品牌的服装拍摄团队,衣如其名,服装带着诗意般的简洁,由内而外散发出现东方内敛而自信的气息,与图书馆的设计风格不谋而合。

与亨美术馆

满载艺术的“集装箱”

美哉天地,

意象亦隐亦现;

术兮巧拙,

墨彩且浓且淡。

翰墨丹青,

品赏宜雅宜俗。

与亨美术馆是三个馆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因有展览才开放,许多人来到都不免扑空,即使同事也不知道下一次展览是什么时候,会呈现什么,只知道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传统艺术与现代视角的碰撞。

美术馆是一个本不惊艳的地方,空间方正,有三个展示大厅,没有展览时处于空闲状态,空气里的尘埃都静止了一般。

然而一旦名家画作进驻,就现出了光环,玻璃天窗洒下的阳光有了目的,绿叶为他们摇摆,空气灵动起来,那些审美着眼前艺术佳作的背影,仿佛都有一条拉长的思考线,这些细微的动态,是美术馆的本真。

从车陂出发到天河湿地公园,与亨美术馆在2019年举办了15场艺术展览,其中“长流不息”系列展已被天河区宣传部列为尚天河文化系列展览,成了美术馆的主题展,不定期与大家来一场跨时空对话。

与·咖啡

不走寻常路

在这里

心听

风有了身体

湖水在呢喃

鸟语得到翻译

在这里

与时间对话

与艺术平视

与自己/与他她/与自然

逛展、看书、亲近自然,一杯咖啡最怡情。

咖啡馆也是沾了美术馆的气质的——传统与新式并存。

进来的人很难忽略墙上的画,这幅叫《灯下的宴》的作品,是咖啡馆主理人收藏级别的心头好,由广美的梁国辉老师创作,曾在广东美术馆展出,风格强烈,让人忍不住揣摩画中人的情绪,梁老师另外一幅《独白》在走廊处与之呼应。

《独白》里捂脸的人

甚至成了与咖啡的一个符号

每一杯递出去的咖啡

都是与艺术平视的理念传递

大概是职业病在作祟,咖啡馆里有一款特调咖啡,选用单一产地咖啡豆萃取出美式,加入传统工艺制作的酒糟,二合一,各自的风味却互不干扰,甘苦与稲香发酵的清甜交错口中,味蕾一顿惊喜。

看着一杯喝光的酒酿美式

我们就像农民收获果实一样

喜悦之情表露无遗

咖啡馆的标配点心通常是西式蛋糕,但与·咖啡长期供应的点心却是潮汕朥饼,酥饼常见,甚至满足不了大众对味道的猎奇,然而,店里的朥饼自有动人的味道。

朥饼是来自潮汕当地一家做了二十几年手工朥饼的饼店,他们甚至没有正式店面,朥饼却是当地人从小吃到大的,三两层极薄的酥皮下,豆沙馅分量感十足。传统的魅力,就是坚守初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即使一块朥饼,也可以。

所以有些客人会三番两次来咖啡馆吃个饼,甚至打包了十袋回去吃,还有一个潮汕家庭,经常带自己的小孩来吃老家特色小食,把传统的味道写入味蕾记忆里。

从无名咖啡馆到与·咖啡,通过咖啡这个媒介,与艺术、自然共处一室,是我们的初衷,当然,还有与喜爱艺术的你。

空间一经落成,便会因里面的人而有了生命,每天都在变化,图书馆的书会不间断流动更新,美术馆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咖啡馆的出品会随着季节的味蕾走,甚至整个空间也是我们团队的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日复一日往理想的状态去雕琢。

-END-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