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春节_福建16批次食品不合格,有厂家的豆腐皮铅超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86
导读

“我们查找原因发现是消泡剂的问题,因为消泡剂不合格,所以才会在豆腐皮中残留铅。” 通报表示,鸡蛋中检出氟苯尼考的原因可能是养殖户在产蛋鸡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相关兽药,长期食用氟苯尼考残留超标的食品…

【编者按】

庚子鼠年将至,澎湃质量报告推出“春节守护”计划,征集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线索,山寨商品、问题肉、捆绑销售、大数据杀熟、假伪劣商品、黑作坊、强制购物等你遇到或知道的消费陷阱,皆可向澎湃质量报告投诉平台反映。

近期,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分两期组织抽检了27大类食品1842批次,包括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含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等。其中不合格批次共16批。

澎湃新闻(thepaper)梳理发现,在16批不合格批次中,茶叶及相关制品不合格2批次,豆制品不合格4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8批次,水产制品不合格1批次和食用油(含油脂及其制品)不合格1批次。

茶叶及相关制品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除草剂含量超标。其中福州市闽顺茶业有限公司2018年10月26日生产的闽南乌龙茶(铁观音)联苯菊酯超标。

资料显示,联苯菊酯主要用于防治棉铃虫,棉红蜘蛛,茶细蛾等20多种害虫。《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茶叶中联苯菊酯最大残留限量为5mg/kg。

福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通报称,联苯菊酯超标原因可能是茶农采收茶叶前违规使用相关农药,已被敕令下架整改。

在不合格的豆制品中,存在的问题多为铅超标。清流县嵩溪镇鑫牌豆腐皮厂2019年4月30日和2019年5月15日生产的豆腐皮,皆出现铅(以Pb计)含量不合格。

通报称,铅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大豆种植过程中对环境中铅元素的富集,亦可能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工设备、容器中的铅迁移带入。铅可在人体内积累,长期摄入铅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

针对此事,1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致电镇鑫牌豆腐皮厂,该厂一名负责人表示,在2019年7月得知抽检不合格后,厂家立刻从经销商处撤回产品,并进行排查处理。将2019年8月1日之前该厂生产的所有豆腐皮均下架并销毁,无论豆腐皮是否合格。

“我们查找原因发现是消泡剂的问题,因为消泡剂不合格,所以才会在豆腐皮中残留铅。”该负责人说。据资料介绍,消泡剂是在制作豆制品中给豆浆消除泡沫用的,是豆腐皮生产过程中的必需品,正规合格的消泡剂不会在豆浆中残留任何有害物质。

该负责人表示,之前合作的消泡剂厂家已经因质量问题被公安局立案侦查,“我们豆腐皮厂也是受害者,后期我们更换消泡剂后,经过几次质量检验,产品全部都是合格的。”

在食用农产品不合格8批次中,鸡蛋中的氟苯尼考含量值得注意。泉州市丰泽区三福食杂店销售的鲜鸡蛋(购进日期为2019年5月22日)和漳州市芗城区和欢食品商行销售的鲜鸡蛋(购进日期为2019年9月4日)均被检出氟苯尼考不合格。

氟苯尼考又称氟甲砜霉素,是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动物专用抗菌药,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猪、鸡、鱼的细菌性疾病。但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公告第235号)中规定,氟苯尼考在产蛋鸡中禁用(鸡蛋中不得检出)。

通报表示,鸡蛋中检出氟苯尼考的原因可能是养殖户在产蛋鸡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相关兽药,长期食用氟苯尼考残留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根据此次抽查结果,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要求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对不合格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生产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