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文化讲堂第13期 萧放:当传统节日遇见现代生活
主讲人: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教授)
春节临近,一年一度的春运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几乎全体中国人都参与到了这场返乡归家的大潮中。不只是春节,回家似乎成了很多中国传统节日的“标配”,为什么我们喜欢一过节就回家?不过另一方面,许多人也感慨年味正在慢慢变淡,尤其在年轻人心目中,不少传统节日好像沦为了成了吃特定食物的日子,还不如一些外来节日来得热闹,这背后反映了时代文化的怎样的变迁?本期搜狐文化讲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教授萧放为你讲述,当传统节日遇见现代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它们的价值?
以下为文字内容摘录
回家:中国人过节的“标配”
我们年轻人好像常常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喜欢过节就回家?
过节回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这跟中国的农业家族、宗法社会是有关系的。中国传统社会很重视家族,传统社会所有的问题是依靠家族的解决。比如说一个孩子,他家很穷,上不了学,那是整个家族宗族的人帮他上学;如果有人有特殊困难,整个家族村落的人都帮助他。这是一个特别传统。
所以我们在节日里边说强调回家,回家是家人的一个团聚,团聚过程中他其实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的抚慰,他可以把自己的烦心事、不愉快的事情,把自己高兴的事情,去给家人来表达,来获得家人的共鸣。
他心里上会作为重要的调整,这是一个精神性的东西。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出外的亲人会回家来,其实他们在过程中也是一个社会的交往,回到家里边跟邻里打招呼,享受这个家特别的兴旺,这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
春节(春运)为什么那么困难,车票那么难,几千里都要赶回家,其实是文化传统的力量在起作用,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亲情在节日中的体现。
比起传统节日,年轻人更热衷过洋节?
为什么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不是那么热衷?一方面,是我们很长时间的对传统的中断;另一方面,现在西方的节日借着经济的优势,借着时尚的形式,让我们年轻人喜欢。
年轻人可能喜欢活跃的东西,所以他们会把圣诞节过成一个社交的节日。因为中国的很多节日是家庭回归,家庭团聚,但现在西方的节日很多是社会性的。其实西方的圣诞节也是家庭性的,但中国人把它过成一个社会性的消费的一个节日,一个青年人交际的节日。
其实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其实适应了人和社会的一种需要,那么这种主题在今天我们普通人的眼里
可能因为文化传承的断裂。我们曾经在近一百年历史里面,对传统是不重视的,我们只是要用西方欧美的生活方式。那是现代化,我们要非常急切地奔向现代,我们对这些历史的文化,都认为是包袱,都要丢掉,所以导致很多年轻人没有机会接受、体会、体验,或者说去传承这样一个节日内涵。把节日要么当成一个睡觉的日子,要么简单当成一个要吃食品的日子,端午节称粽子节,中秋节称月饼节,重阳节就是糕点节。
传统节日在今天如何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
那传统节日怎么样跟今天的生活相适应?除了我们说,要做这种内涵的讲述和媒体传播,让大家来了解这个传统节日本身的状态之外,其实重要的是说,传统节日怎么样去适应我们当代人的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和物质需要。
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天经地义,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人们就按照传统节日来生活,但今天文化节日成为一个文化传统或者传统文化现象,那我们在强调它的时候,除了强调它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的继承意义之外,强调文化身份、文化自信这个方面之外,其实更要看到传统节日,不是一个游离于我们现代生活之外的东西,它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因为我们虽然是当代人,但我们当代人也过文化的生活。那传统节日其实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让我们离开日常的生活轨迹,去享受一种特定的传统的文化生活。
这个东西的积极意义是,我们在那么忙碌那么焦虑的时候,是不是停下来让我们有一天的时间或者几天的时间,去面对古人,面对历史,面对我们的祖先,去想想我们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文化上的一个重要性,情感上的重要性和精神上的重要性。
同时,(一些)传统节日现在是假日,它又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难得的休憩、休闲的时间,传统节日里面有很多娱乐的内容,也有很多休闲的内容,我们可以抽空把传统节日的项目调动起来,比如说端午节龙舟赛,那我们就停下来去参加一些龙舟竞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调整身心;中秋节可以白天放假,晚上就去欣赏月亮,让我们跟自然有一个对话,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无论古人、今人,我们对着同一个明月,但是有不同的感受,我们有同样也有一种精神需求。
那我们还有很多的节日,比如清明节看起来是传统,但清明节的主题就是祭祀先人、悼念先人,郊外踏青。这两种东西,一个说是悼亡,纪念先辈,纪念我们的先烈,让我们有一种情感,比如说感恩意识在我们心中,这是社会良性发展一个很好的保障。同时,我们利用春天的大好时机,让我们脱离城市的这种单调的格子间的生活,到自然中去放松心情。所以这个传统节日,它有很强的当代性,就是非常好的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所以,传统节日怎么过,在于我们是否有心去过。
(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