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_二十八_把面发,打糕蒸馍贴花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45
导读

“二十八,把面发”,说的就是春节前的蒸年馍习俗。家家户户都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发面、蒸馒头,面若发得好,也就预示着来年日子的蒸蒸日上,仿佛年的味道就在这热馒头里与孩子的欢笑中。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二十八的俗称,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一、二十八,把面发?还是二十八,蒸枣花?

民谣有“二十八,把面发”,也有“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民间风俗传统,也就是说,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二十八,把面发”,说的就是春节前的蒸年馍习俗。家家户户都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发面、蒸馒头,面若发得好,也就预示着来年日子的蒸蒸日上,仿佛年的味道就在这热馒头里与孩子的欢笑中。

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所以平日自己发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虽说这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枣花馍是人们用来祭祀的供品,象征着一年的幸福与团圆,在我看来,蒸枣花时的气氛不仅隆重,而且颇有些神秘。每年蒸枣花前,小孩子总会被告知不能乱讲话,比如“完了”、“坏了”之类,都被视为不吉利。

“二十八,把面发”的俗语,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过去家家户户腊月二十八左右都要蒸枣花,出嫁的女儿经常带着蒸好的枣花回娘家,正月里串亲可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现在串亲送枣花的风俗渐渐消逝,但其制作方法依然在民间流传。

二、二十八、贴花花

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家家户户纷纷买春联贴对子,有雅兴的还自己铺纸泼墨挥春,把宅子里里外外装点一新。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因为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一说,春联一般都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但大多数还是照个人的时间安排来选择贴的时间。

年画、春联、窗花等等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双筷子,也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文化传承需要你我。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

腊月里,应着各种民风民俗,全国各地的人们差不多都在忙碌地准备中,而忙完了年的各项准备工作,人们就开始享受年的欢乐了。在春节七天长假里,人们尽情地休闲娱乐、迎春接福、探亲访友,其乐融融。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