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应该算是隋唐变革之际的一个风云人物,其实他本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宦人家,也是隋朝的重要官员。能力之强,被杨素发现,也因此和杨素之子杨玄感相识。杨玄感在隋炀帝基本要崩溃时反隋,李密跟从了杨玄感,但因为杨玄感没有完全听从李密这个谋士的建议,导致大好形势越来越糟糕,李密最后也选择了逃跑。
之后李密的故事,大家其实就很清楚的。李密因缘际会,成为瓦岗军首领,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后来瓦岗军内乱,李密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这导致李密连吃败仗,被越王杨侗招抚。后来李密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但是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李密被杀,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李渊这位唐朝开国君主,早已经发现了李密的小心思。
从这段我们其实可以清晰看出,李密这个时候摇摆不定,完全依赖于其他更强的势力。这本来倒是无所谓,毕竟隋末政局变动复杂,无论是越王,还是李唐,都是强势力。但是问题在于,本来很聪明的李密看不出大势,还是一直不停摇摆不定,最终选择叛唐,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说到底李密还是想当皇帝。问题是最怕德不配位,李密没这个能力啊!没这个能力,还硬是要不断强上,最终的失败,还不是咎由自取。
王夫之说:“以杀翟让故,诸将危疑,一败于邙山,而邴元贞、单雄信亟叛之;密欲守太行、阻太河以图进取,而诸将不从,及粗帅以降唐,则欣然与俱,而密遂以亡。”王夫之的判断,确实说明李密一直以来的摇摆,其实李密能力在,也很聪明。就像如上所说,李密一直摇摆不定,其实是自己不甘于人下,从而对局势一直判断不准确,导致失败。古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李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