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古装剧《庆余年》一上映,
就备受关注,收视率颇高。
剧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图书馆,
整体未来感、科技感十足。
第一眼,感觉它不像图书馆,
但层层叠叠的书海,又证明了它的身份。
白色的主调、流畅的线条,
设计感十足,它就是滨海图书馆。
在《庆余年》中,
只一眼,就让人沦陷。
01
书山+滨海之眼
秒杀所有图书馆,成为最美
║滨海之眼--连接知识的海洋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滨海图书馆的“大眼睛”,被称为“滨海之眼”。
从外部看,像一个生动的眼睛,
放映着图书馆内的影像。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
图书馆都有络绎不绝的读者。
21米高的大眼睛,凝视着滨海,
像是守护,又像是让世界认识滨海的窗户。
走进图书馆内,巨大的球体引人注目,
球体就是滨海之眼的“瞳孔”。
这个“瞳孔”其实是个多功能厅,
也是一个穹幕影院。
球体内部可容纳百人,
外部是40万只LED灯珠组成,可以播放各种影像。
球体因影像的放映,色彩多变,
更像是一个多彩的瞳孔。
圆形球体上,有一个打破常规图书馆的设计。
大胆的天窗设计,
富有“书眼通天”的意境。
这个天窗还有“天井”的作用,
给室内带来充足的光源。
日光从天窗中照射下来,
打在阶梯上,让绝美的书山,更有意境。
║书山--人类进步的阶梯
放眼望去,层层叠嶂的书山,
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波浪形的线条,
从底部扩散,在顶部逐渐收拢。
流畅的波浪线条,让人仿佛置身海洋,
原来这就是“知识海洋”!
书山随着球体变化,
线条呈现出梯田的形态,
逐级而上,有种“登高望远”的意境。
34层的书山,除了美观,
功能性也很强大,
整个设计可以容纳130万本书。
层层的波浪阶梯设计,
也具有“百叶窗”的功能。
正午,阳光强烈时,
阶梯刚好挡住书籍,有效的保护书籍。
拾级而上,遇见喜欢的书籍,
席地而坐,静静沉入书海。
作为图书馆它是合格的,
但它被寄托的希望远不止如此。
02
图书馆的二三事
建造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争论与妥协
炫酷的外表,美轮美奂的空间设计,
一开馆就人气爆棚,
秒杀其他图书馆,成为“最美图书馆”。
滨海图书馆是个“混血儿”,
是由MVRDV和天津规划院共同设计。
中西的完美碰撞,
便有了这个令人惊叹的滨海图书馆。
图书馆建造时并不是一帆风顺,
而是困难不断。
由于中外的理念差距和规范差距,
方案在不停地争论、改动。
MVRDV的原始设计,建筑一角是翻开的书本造型,
球体坐落于室外,统领室外空间。
北方的冬天天气寒冷,不适合室外活动,
因此这个方案一改再改。
在两方讨论激烈时,有设计师气到要撂挑子不干了,
但为了共同目标,最终坚持下来。
经过不断的争论、交流、妥协,
“最美图书馆”的雏形才诞生。
║难题与改动
图书馆的“书山”和“滨海之眼”,
在施工时,最让设计师和建造师头疼。
书山的设计是无柱结构,
既承载多功能结构,又需要有承重功能,
施工时困难重重。
没有承重柱,还要承受读者的重量,
给施工留下很大的难题。
经过不断的讨论、改良,
在建造四、五层时,
采用跨空间的桁架,给书山提供了基础结构。
有了基础结构的支持,
书山的线条、造型,才没有被破坏。
“滨海之眼”的大小,对空间有很大的影响,
设计师在15m、18m、21m三个尺寸徘徊。
无数的视觉对比,
最后决定采用21m的尺寸。
球体整个安置在室内,视觉上造成压抑感,
不得已将球体下沉一部分,空间才通透起来。
球体的表面用了很多
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样板比对,一遍遍的调试...
图书馆建成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连设计师都惊叹不已:我们也很惊讶,有这么多人,除了来看书之外,特地来拍照来分享。
苦尽甘来,一切困难都值得了。
波澜壮阔的书山,意义非凡的“滨海之眼”,
无论是去读书,还是打卡拍照,
滨海图书馆带给你的只会是惊喜。
再多文字的描写,再多图片的记录,都无法描述,
身处滨海图书馆中,
带来的视觉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