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法国,我们总能想到各种“生活美学元素”:米其林、葡萄酒、法式拉糖、香水、高定、时尚巴黎……一切与“生活之美”相关的东西,法国都有,甚至很多潮流就是兴起于法国。
如果你想感受真正的生活美学,不妨从“法式生活”开始。
而聊法式生活,可以从我们最熟悉的咖啡讲起:
☕️
咖啡为什么叫咖啡?
咖啡最早,对于西欧人来说,是一个东方饮料。大约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包括中东一带,他们喝咖啡的人还是很多的。但是他们的喝法跟现在很不一样。当时有所谓的“土耳其式咖啡”,现在我们到希腊或者土耳其还能喝的到。这种咖啡是磨成粉后,直接用水冲,味道和口感可以说是非常的粗糙。所以当时喝咖啡,甚至还有“咖啡配椰枣”的喝法,因为实在太苦太浓了。
咖啡是如何在西欧世界流行起来的呢?
咖啡从东方世界传入欧洲,最早到达的地方是威尼斯。因为威尼斯当时属于基督教世界的最东边,它与奥斯曼土耳其接壤,所以很多饮食习惯等都是从威尼斯开始的。后来咖啡真正传入基督教世界,是跟土耳其与奥匈帝国打仗有关,不过那时候还不是奥匈帝国。
当时是土耳其包围了维也纳,那里有一位著名的咖啡商人,他在战争期间帮衬了很多维也纳的神圣罗马皇帝,所以后来他就得到了一个咖啡的专卖权。于是这样,西欧世界就开始有了咖啡的买卖活动。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克莱蒙特八世教宗。因为以前我们说咖啡在民间流行的时候,很多基督徒其实都是有点意见的,就是觉得这个是异教徒流传过来的,我们基督徒怎么能喝?但是克莱蒙特八世他自己爱喝咖啡,他当时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论断是这样说的:“咖啡这么好喝的东西,上帝创造了它,肯定不只是为了给非基督徒喝的,我们基督徒应该享受上帝的光荣,当然也要喝咖啡了。”于是就给咖啡行了洗礼仪式,这样,咖啡就在基督徒中间也流行开来,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们现在喝的咖啡,原产起源地,应该是埃塞俄比亚。但为什么叫咖啡?就有很多说法了。一种说法是最初咖啡产于埃塞俄比亚的科菲省,当然这个也就是姑妄听之。大体来说,咖啡的生产,还是跟地理因素有关系。因为咖啡的原产地是需要气候相对热一点的地方,所以现在生产咖啡的地方,比如说中南美洲,包括非洲,其实都是属于比较热的地方。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咖啡有很多叫法?
咖啡从奥斯曼土耳其,也就是中东、奥斯曼土耳其以及意大利一带,一路传到西欧世界。正因如此,咖啡很多的种类如玛奇朵(Macchiato),卡布奇诺(Cappuccino)这些名字,其实都是意大利语的。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喝卡布奇诺,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叫法呢,因为卡布奇诺在意大利语里面,最初其实是个教派名称,那个教派叫嘉布遣教派(Capuchin)。因为他们的教派总是穿一种灰色的袍子,而你在咖啡里加了奶泡之后的那个颜色,就很像嘉布遣派袍子的颜色,所以大家就叫他卡布奇诺了,也就是“嘉布遣教派咖啡”。像巴黎现在歌剧院大道旁边就有一条街叫Capucines街,其实也就是“嘉布遣”,或者叫“卡布奇诺街”。
☕️
法国的咖啡馆比咖啡更出名?
就好像我们在中国茶馆喝的不一定是茶一样,在巴黎咖啡馆你喝的也不一定是咖啡。
咖啡一路从东往西,传入欧洲基督教世界。最早的咖啡馆还是诞生于威尼斯。而巴黎的咖啡馆大约是在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的时候出现的。开始流行起来要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后,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咖啡馆是属于知识分子、贩夫走卒的平民阶层。这些普通的民众都会走上街头,在咖啡馆里谈天说地。
巴黎六区最古老的咖啡馆,普罗可布(Le Procope)咖啡馆,现在还藏着拿破仑的一顶帽子。据说拿破仑还是个士兵的时候就光顾过那里,他在吃完早餐或喝完咖啡后,会把帽子留下来做抵押,离开时他会说稍后会回来付钱并取回帽子,但在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拿破仑的帽子样品——普罗可布咖啡馆
可以说在法国在巴黎,咖啡馆最初象征着一种平等博爱的精神,因为在启蒙主义的时代,知识分子是站在民众一边,站在自由、平等、博爱一边的。
巴黎左岸的咖啡馆就是属于一个平等的,平民都可以参与的,属于人民的一个地方。而右岸呢,比如像卢浮宫,包括杜乐丽花园等地方,是属于贵族、国王和王后等,是属于富人区的。
“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在巴黎住过,那么你此后的人生中不论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实际上19世纪的大艺术家,包括一些以平民派自称的作家,他们也很喜欢去咖啡馆。包括我们说的印象派艺术家们,最初也是从盖尔波瓦咖啡馆走出来的。19世纪60年代,二十几岁的莫奈、雷诺阿、西斯莱以及巴齐耶,这些印象派的画家们,他们也是在咖啡馆,一边说着我们还年轻,我们不能再学新古典学院派那些东西了,我们要画一些更新的东西,每天都在咖啡馆里讨论交流,慢慢地,印象派就这样产生了。
20世纪的时候,海明威在巴黎住过一段日子,那时候的海明威还是个穷光蛋,他最喜欢去两个地方,一个是莎士比亚书店,原来的莎士比亚书店是在奥德翁路(odéon路)那边,那时的莎士比亚书店可以称得上是一片文学绿洲。海明威就经常在这里与许多当时的文坛新秀们聊天聚会,其中就包括《尤利西斯》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除了莎士比亚书店,海明威第二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巴黎的咖啡馆。当时海明威住在左岸,但是住的地方又窄又小,所以他平时喜欢去咖啡馆写东西。跟我们想象中的不同,他在咖啡馆不一定要喝咖啡,他经常是上午叫一杯咖啡,然后边喝咖啡边写东西。写完一个短篇之后,他可能会叫一杯白葡萄酒,叫一点牡蛎,或者叫一杯茴香酒之类的,以此来犒劳一下自己。
在20世纪,除了海明威,巴黎六区的咖啡馆也成为了全世界艺术家们趋之若鹜的地方。因为他们认为,从18世纪末的启蒙主义的大师们开始,到19世纪的印象派,以及巴尔扎克等众多文学名家们,都是从巴黎的咖啡馆里喝出来的。那么20世纪的我们,当然要在六区寻访古迹。
这就得说到萨特和科塔萨尔在不同的时候说过的一个段子了。
阿根廷当时著名的大作家科塔萨尔,在20世纪到了巴黎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喜欢到咖啡馆写东西的状态。当时他就是喝遍了左岸,喝遍了六区所有的咖啡馆。
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科塔萨尔在左岸的某个咖啡馆写东西的时候,抬头就能看见隔壁桌有一个人长得奇形怪状的,他心想,这人长得真奇怪,一边写一边想,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年后,他回到阿根廷,有一天看报纸的时候发现,报纸上这个人好像就是我在巴黎的咖啡馆见到的那个人,一看,原来这个人是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的大宗师。
这就是巴黎,这就是巴黎左岸的咖啡馆,这就是咖啡馆文化。它脱胎于最初的平民文化,脱胎于最初启蒙主义的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然后慢慢地孕育出了19世纪的印象派、巴尔扎克、20世纪的海明威、甚至科塔萨尔、萨特这些人,这就是巴黎的咖啡馆精神。
在看理想与看法View联合发行的视频节目——《法国人:生活就是秀场》中,你可以了解到法式生活美学的种种,出了上述的咖啡,你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