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战斗机号称空中美男子,是我国第一种能飞2.2马赫的双发超音速战斗机。由于歼-8战斗机采用了圆形机头进气道,见过歼-8战斗机的人可能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那个突出的椎体是做什么用的?其实这个突出的椎体叫做进气锥(激波锥),主要目的在于调节进入战机发动机空气的速度。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将空气速度调节到发动机所能接受利用的程度。这一设计在今天是几乎没有的,即使需要这种用途,也是将其转移到机翼部位或者机侧身面上。
普通的喷气发动机一般都是需要亚音速的空气才能够完全工作的,否则发动机将会吃不消这些冲进来的高速空气。有了这个调节气流速度进气锥的存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个进气锥并不是保持位置不变的,一旦飞机飞到3马赫左右时候音锥附近就会产生空气流出的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动机工作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飞机速度越快是,机头进气锥的位置也就越靠后。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说,机头最佳应该是那种流线型的,但出于制造原因,一般都被制造成那种偏圆润的形状。
战机进气调节锥,并不是歼-8战机首创,在苏联米格-21战机,中国歼-7,英国TSR-2,法国的幻影,美国的SR-71也都有类似设计,只不过是进气锥所具体放置的位置有所差别。比如法国幻影的进气锥就被安装到了贴紧肚皮的地方,而美国SR-71的进气锥则被放在机翼上。往往影响这种进气锥具体安装位置的是飞机发动机所在的位置,毕竟这是为发动机来服务的。
歼-8战机和歼-7的机头为了达到调节气流的目的做成尖形,满足了发动机的同时也牺牲了飞机本身的雷达系统。我们都知道,良好的雷达系统对一架战机来说,在空中是决定生死的,而往往体积比较大的雷达才有足够探测的能力。战机为了探测前方空域的情况,雷达一般被放置在机头中。歼-8和歼-7的机头那么尖,肯定是严重牺牲了雷达。现代DSI进气道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米格-21战机只不过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消耗品罢了,质量不好也就那样吧。
我们所熟知的美国F-22猛禽战机主要是通过进气道中的隔板和间隙来调节空气流速的。其与上文提到的DSI进气道不属于同一种东西,现在这两种到底哪种更优秀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不管如何,肯定不会有当年那么落后的进气锥设计了。倒也不是说这种进气道目前没有了,只是说普通飞机用不到了,一些导弹和高超音速飞行器依旧有着这种设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种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压缩空气,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