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跃兴
如今,中老年人正在成为互联网世界中一大新增群体。
中老年人上网,除了看新闻资讯,在微信中发表情包、朋友圈点赞、接发红包外,他们的情感和沟通需求更加突出。数据显示,中老年人浏览网络内容排名最靠前的是与慰藉心灵、调节情绪有关的心灵鸡汤,分别有76.5%和72%的中老年用户浏览了这些主题。
但是,我们知道,无论是中老年朋友圈中流行的“心灵鸡汤”,还是网上众多的“心灵鸡汤”,基本上是以营销为目的“伪心灵鸡汤”,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心理价值都不大,3月23日中国新闻网即刊登了《‘鸡汤文’背后藏高收益产业链,内置广告致误导》这样的报道,但有不少中老年人对此并未有效甄别和判断,热衷于将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类“鸡汤文”甚至谣言,频频转发给亲戚朋友……
中老年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鸡汤文”?中老年人最关心关注养生滋补、防病消灾类的“鸡汤文”,它们在中老人的朋友圈中广泛流行,反映的就是这样的需求。从心理上讲,中老人步入人生老年这个阶段,无论是身体、生命尤其是心理都会发生变化,他们更关心生死问题、情感寄托问题。由是,网上的“鸡汤文”,中老人朋友圈中的“心灵鸡汤”,遂钻了空子,但根本无法给予中老人这些生命焦虑、情感焦虑的解答,那么,中老人对生死问题、情感寄托问题,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
近日,中国新闻网刊登了一篇采访琼瑶的报道。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琼瑶因是否给失智丈夫平鑫涛插鼻胃管与三名继子女发生争执,为此她写下了一封“人生中最重要”的长信,给子女交代自己的“身后事”:“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是上苍给我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我会笑看死亡。”琼瑶毫不避讳谈论她对生命的看法,对死亡的认知,对善终的所愿。琼瑶说,“死亡应该是要让人们自然地来、自然地走,不能加工后才离去,就像我在给儿子、媳妇的长文中所写,巨细靡遗地说清楚了我对生命的看法、对死亡的认知、对善终的所愿。我去年写了一本《雪花飘落之前:我生命中最后的一课》,描写一对恩爱的老年夫妻如何面对‘老年’‘失智’‘插管’‘死亡’的态度。用我真实的亲身经验,写我如何面对生死问题和看法。”
琼瑶能够“笑看生死”,这是琼瑶经历了个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丈夫的绝症以及家庭的矛盾等人生大考后的觉悟,反映了琼瑶的超然、坦然、从容的老年心境。从琼瑶的生死观中可见,任何进入人生老年的人都绕不开这些严酷问题,而大多数人也难以做到像琼瑶这样的坦然,而是心怀焦虑、恐惧。
最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周大新,出版了首次触碰老年题材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周大新说他“写这本书,也是希望自己对老年生活有预先把握,学会与衰老共处。”
在《天黑得很慢》中,周大新写了中国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亲子关系、黄昏恋等,其中描写了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
周大新说,随着自己变成一个老年人,接触的老年朋友越来越多,所以很想描述一下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风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单从年龄的层面上说,其实只存在三种人,即已经变老的人、即将变老的人和终将变老的人。老年,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一段路,这段路上的风景你想不看都不行。”
在写作中,周大新没有回避触摸老人的疼痛之处,“写,就会触犯众多老人的禁忌,让大家都难堪;不写,又觉得不真实不真切”,但最终周大新还是选择了真实表达,“我把老人萧成杉遭遇困境的画面,无保留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有人问,这部书用20万字描述变老和死亡,害怕吗?周大新没有丝毫隐瞒,表示“非常害怕”,衰老让人变丑,头发白了,皱纹多了,个子变矮了,身体佝偻,也会慢慢出现各种疾病,离死亡越来越近,要去谁也没有见过的世界,这让人恐惧。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评论说,周大新儿子英年早逝,他写出《安魂》;自己慢慢变老,他写出《天黑得很慢》,“我觉得他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写自己,写生命。”周大新“在写自己,写生命”,就是把他自己对老年、对死亡、对老年生命的焦虑和孤独的感悟和心路,真实地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林语堂说,人生有内在生长和腐蚀的内在循环,是一种自然规律,假如我们对于老年能有一种真正的哲学的观念,照这种观念调和我们的生活形式,那么这个时期在我们看来便是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花闪灭,一个人便永远长眠不醒了……对衰老、死亡,表达的也是一种平静、自然、随顺的心态。
琼瑶的坦然,周大新描写的困境,林语堂的合乎自然规律,其实是揭示了人生老年的真相,也为中老年人应对这个人生阶段提供了一种态度和答案,中老年人应该从那些流行的“鸡汤文”中走出,去获得真正的具有“正能量”的人生的理性认识……
来源:文化治愈(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