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增量庞大和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阅读什么?如何阅读?《单读·十周年特辑》中再次收录了卡尔于 2008 年发表的《谷歌把我们变蠢?》一文,十多年过去了,这篇文章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分享单读共读群中几位读者对文本的读后感。
《单读 23:法国文学特辑·破碎之家》现已全新出版,加入《单读》2020 全年订阅计划的朋友已率先收到了它,之后订阅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群、邮件组等线上渠道与单读编辑部保持时时沟通,参与会员群里的共读计划、沙龙活动等,2020 年,单读依然是个大家庭。
@布偶
文中的观点发人深省,“并非阅读的内容,而是阅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看上去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媒介的发达正在侵蚀我们能够“深入阅读”的能力,网络推崇的“效率”和“即时”至上开始露出危险的一面。但在我看来,这种危险是可以选择避免的,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了高效率和即时性,才有选择深入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经历良好的阅读训练和深刻的思维训练,借助玛丽安·沃尔夫那句话,我觉得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内容是共生的,只有阅读良好的内容,才会提供“深入阅读”这种方式。
新技术总是在不断消灭人们在获取知识和信息上的不平等地位,让更多的人知道有更好的事物,更大的世界,意识到深入阅读是何等重要,从而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留出时间和精力领会传统书写的魅力。在这个意义上,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阿唐
到底什么是变蠢?无法深度阅读和注意力不集中,在作者看来是变蠢的标志。作者提到苏格拉底对写作出现的担忧。柏拉图在《斐德若》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了对写作的担忧,写作出现以后人们便不再记忆,知识于是得以独立存在,书籍是知识的府邸也是坟墓,因为知识已脱离人的生命体验。
作者并未区分人类阅读的种类。宗教的阅读,如读经,休闲的阅读,如读小说,实用性的阅读,如读说明书,并不相同。网络并未阻碍时代的发展。人们上网浏览的阅读行为,实际上与阅读《战争与和平》本身就不同,而是与获取某种信息,学习某个技能,掌握某个方法相同,在这类阅读中,自始至终没有多大变化。至于纵深思考始终都不是普及开来的,更何况让人类变得聪明的从来不是阅读。
人的大脑作为一个器官,从未被侵入。人的意识或者心灵作为一个谁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从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存在始终与媒介相关。因此,觉得大脑被侵入是一种修辞,真正被改写的是意识,但意识本身并无常态。网上阅读和阅读印刷品的人,思维结构很难说有什么不同,但人在阅读不同类别的文本时,思维状态肯定是不同的。人类无法纵深思考是因为生活太琐碎了,但这不只是网络带来的问题,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加重这个问题。
人迟早会变成电脑。知识已经可以量化,参与感、获得感这样的概念让知识变成数字积累,阅读的时长、数量以及相关的数字,数字的积累成为知识的积累,而数字的积累只是软件的使用时长而已。因此,知识的获取看似变有了更多选择,但实际上人是被动且顺从的。因为知识已独立,与人无关。可以用更夸张的说法,我的知识软件的 ID 比我本人更有知识。
只要人仍渴望进步,渴望变聪明,人类就只能陷在泥淖之中,退步和变蠢。追求进步和聪明却抵制科技进步,虽然不蠢但也蛮拧巴。
@J.K no Rowling
一个以经济利益和最优方案驱动的商业逻辑里,阅读的提供者并没有义务去培育优秀的读者,同样无疑的是,谷歌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确实全面加速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人们的阅读和思维方式也同时被“聪明的代码”精心培育着而日益“浅薄”,却没有人需要为此而买单,也许因为这个时代的集体趣味和价值观,并没有觉得这是个问题。
物质财富和思想财富的创造,对我们来说到底哪个更重要?你或许会质疑,大数据和 AI 的出现,也在数量级地创造人类智力的财富。当我打开购物 APP,搜索引擎或者朋友圈时,越来越多合乎胃口的广告出现,背后的那个超级大脑,猜中了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放弃自己为自己规划生活。我们将完全依赖背后的那个系统。
可怕的就在这里,将来,构成世界的不再是人,而是一整个庞大的系统。于是,正像文章中所言,一旦一个人的人格失去了厚度,人就不再重要。
我十分赞成,一个人的人格存在于内心中,如同一座精密而宏伟的教堂。当我们“内在深厚的文化遗产”被抽干,当我们点击鼠标与网络上海量的信息相连接,当我们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的时候,我们变得更加广阔,而且浅薄。
新的技术革命比如书写和印刷术的诞生都引起了对于人类不再思考的担心,但事实证明是有点多余的。而完全不同于前两者,我无奈地相信,无数分叉的花园小径让人类失去“耐心”之后,即便纸质书尚还可存在,但像战争与和平,追忆似水年华这样人类思想的遗产,不会也没有必要出现和存在了。
翻译家周克希老先生在描述他的文字翻译工作时说,往往饶了一圈,最终的译文又好像回到了思考的原点,看似一个简单的答案,其实已经想了很多。我始终相信,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动物,也不是机器,因为人善于思考,也热爱思考,热爱那种脑海中相互震荡和激发后的思想获得,这也是生命的厚度所在。
@nina兔
单读杂志的前身是单向街,单向街的第一期主题是《最愚蠢的一代?》,当时也用问号结尾,而那期的主编是郭玉洁,也是这篇文章的译者,而作为单向街 001号的《最愚蠢的一代?》企图心非常大,或者说是野心勃勃也可以。所以越来越好奇这期单读杂志的排兵布阵了,是不是内有乾坤?
人类大脑是无限可塑的,这在多方面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肯定。我一直认为,人类狂热的致力于研发人工智能,就是赶时间一样的要把自己快速玩死。
作者说他的注意力常常在阅读两三页后就分散了,会变的烦躁不安,丢掉原先专注的线索,开始找其他事来做,以前自然而然的深度阅读,现在变成了一种艰苦卓绝的努力。谁又不是呢?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除非在电影看电影,否则我不能老老实实的不刷下手机,不上趟厕所,不拿点东西的坐在家里看电影,电影院那种黑漆漆的,反而能专注在影片上。
不知道现代文明已经将大脑塑造成了什么样子,大脑的样子,就是我们的样子。福尔曼说我们会变成薄饼人,广阔而浅薄。许知远在前言的访谈里说“我不喜欢太文艺,我喜欢宽阔的东西,对世界具有广泛的好奇心,对更广泛的事务拥有理解和发言的愿望”。广阔和专注,抑或是大脑的两面,抑或是人类的两面。我倒是愿在广阔的事物里找到独爱的那一路。
@Una
互联网等新科技手段确实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于作者所提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正在被塑造着。生产力在全新提速,人的维度的柔软的力量似乎在一点点退居幕后。在产业链条当中,也许有人是螺丝钉、执行者,有人是规则的制定者、革新者。系统的卓越是否意味着人的卓越?转速越来越快,感受力似乎不那么重要,而标准维度也愈发单一。文章的出现也正是“网络的智力伦理”的出席吧,需要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回归,比如是否可以从不自动弹出广告开始呢。
图片来自《社交网络》
点击小程序下单,抢购最新上市的《单读 23 · 破碎之家:法国文学特辑》
▼▼深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