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北伐南征,编永乐大典,修武当道观,呈现强势皇帝的特征
朱棣对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不仅使边防指挥系统和沿边兵力部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北部边防的攻防组合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以京军为后盾的分地防御的边防格局初步形成。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开始,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致使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五次北伐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后来,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期间,派兵攻打南安,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安南属明时期的开始。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三月,大明朝廷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刘江是邳州宿迁(今江苏宿县)人,本名刘荣,因替父参军故冒父名刘江,后来,立功授广宁侯,才改用初名刘荣。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火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埚发生了战争,此战总计杀死倭寇七百四十二名,生擒八百五十七名。刘江令用五十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斗。
明史上最有名的大阅兵,发生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三月。朱棣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军队十万人,精心挑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来“观礼”的使节达二十七个国家之多。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
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六十多次。这也说明,阅兵不仅是宣示国家实力,还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朱棣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期“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全国税粮三千一百一十三万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二千三百四十五万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及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三百多年。
朱棣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又大力对之加以提倡和保护。朱棣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他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佛教整顿和限制政策也为后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朱棣崇奉真武神,大修武当山宫观,扶植武当道教,这是明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永乐初期,一个强势皇帝的特征,在朱棣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了。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