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初老爸从新疆回来,我带着娃们回娘家,妹妹一家四口也到齐了,加上我的侄女,5个娃聚在一起,一下子就让家里热闹起来了,最小的1岁,最大的9岁,娃们相差的年龄都在两到三岁之间,打打闹闹是避免不了的,一会儿这个哭了,一会儿那个叫了,着实考验人的耐性啊!
外甥女小飞和侄女小雨抢玩具打了起来,小飞抓伤了小雨的胳膊,被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站在门口哭起来,我想去哄小飞,却被妹妹拦住了,“别理她,越哄她越来劲。”
我和妹妹、弟弟边聊天边注视着孩子们的动静,小飞一开始还很大声的哭,见没人理会她,她转变了策略,哭声变小了,然后一点点地从门口向房间里移动,从门口挪到床边,再从床边挪到我们坐的沙发旁,眼睛时不时地瞟向她妈妈。
我用胳膊肘拱了拱妹妹,示意她去哄哄小飞,妹妹小声地说:“她就是想让我原谅她,我故意装作看不见,这么容易就原谅她了,下次她还这样,我得让她长点记性!”
做了很大努力之后,小飞见妈妈还没有搭理自己,突然提高嗓门,再次哇哇大哭起来,妹妹上前给女儿来巴掌,被妈妈赶紧拉开了,“干嘛呀?打孩子干嘛!”妈妈拉过小飞,安慰道:“别哭了,姥姥批评妈妈了。”
可妈妈不管怎么劝,小飞都哭个不停,眼睛时不时地瞟向她妈妈,可怜兮兮的,我说了妹妹两句,妹妹才拉过女儿,没说两句,小飞就不哭了,又高兴地和哥哥、姐姐们去玩了。
孩子被骂了,为啥还要向父母套近乎
大家对上面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呢?我家三岁的二宝也是如此,犯了错误,被我批评了,就喊一句“我生气了”,然后双手捂着脸,躲到一旁,见我没理他,他会一点点地向我靠近,来向我套近乎。
孩子被骂了,为啥还要向父母套近乎呢?因为比起被父母打骂,孩子更害怕父母不爱他了,抛弃他了,这是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会害怕的事情,只不过年龄大的孩子,不会像年龄小的孩子那样,很直白地表现出来,但他们的内心同样是恐惧的、焦虑的。
孩子的这些“小伎俩”或许早已经被父母看穿,可不少父母却不愿意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原谅孩子,宁愿让孩子内心承受煎熬,父母这样做,通常是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觉得太容易原谅孩子,孩子下次还是记不住教训,一定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让他们长点记性。
二是父母的余怒未消,故意折磨孩子,“我看你下次还敢不敢?”
可你是否想过,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吗?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主要表现为确定感与可控感。稳定的安全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必要因素。
还记得《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吗?不少观众看过这部电视剧后,都恨苏明玉怒其不争,自己有能力有钱,为啥还不和苏家摆脱关系,即使被苏明成打成那样,还选择原谅,让自己活成了连自己都讨厌的人呢?
其根源就在于苏明玉内心缺乏安全感,她从小就被父母冷落,尤其是母亲,对她冷言冷语,很少关心她,一个人只有从小和父母建立起了良好的依恋、稳定的安全感,才会推及他人是可以信任的,周围的环境是可以信任的,从而走向真正的独立。
苏明玉虽然已经成人,但内心却没有完全独立,所以,她始终摆脱不了原生态家庭带给她的爱与恨,即便是恨,却没有勇气,或者说是有能力离开,因为她要从那里去寻找本应该早就获得的安全感,这是一种另类的套近乎罢了。
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他的内心是自由的、安全的,是能够做自己的主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与意志的,不必听命于人,看他人的脸色,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不会委屈自己,这样的人才获得有尊严,有人格,有幸福感。
孩子犯错误后,我们该如何处理
孩子犯了错误,被我们批评了,他肯定会有情绪上的波动,甚至是大哭大叫,他的这些行为不仅仅是释放情绪,还有可能是想引起我们的关注,亦或者是内心焦虑、恐惧所致,那么,此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第一步,给孩子释放情绪的机会,但要有一个度
当孩子大喊大叫,大哭大闹时,我们和他说什么都是在做无用功,不如给孩子一个发泄的机会,但时间不能无限长,当孩子表现出恐惧、焦虑,向家长套近乎时,我们就要适可而止。
当孩子一边哭一边偷看你,一点点地向你靠近,故意和你找话说时,就是孩子缴械投降的标志,此时就是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信号了。
第二步,向孩子表达爱
孩子犯了错误,招致我们生气后,他最怕我们不理他,不爱他了。所以,我们要将孩子叫到身边,告诉孩子,“妈妈爱你,虽然我很生气“,这个时候,有的孩子还会忍不住大哭,这是内心压力的一种释放,我们不要责备孩子,再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平复情绪,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或者拍拍他的肩膀。
第三步,父母与孩子一起反省、探讨
很多时候,我们批评孩子,是带有情绪的,往往不能理智地和孩子讲道理,甚至会口无遮拦,现在我们和孩子的情绪都平和了下来,就要好好地沟通,讲明我们批评孩子的原因,听一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无论是孩子和家长,都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哪里做得不好,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批评孩子的过程,无论是对孩子而言,还是对家长来说,都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家长应该自查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总结教育中的得失。做家长也需要学习,并不是天生就能做好的,只要我们与孩子共同与时俱进,亲子关系才能更和谐,教育才更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