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落魄时寻求人才,司马徽为何绝口不提司马懿,自己却投奔曹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3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22
导读

司马徽在这个时候推荐给了刘备两位人才,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 司马徽身边的人才其实远远不止诸葛亮和庞统这二位,还有多位好友也都是人才,但是司马徽并未举荐他们,因为他…

司马徽,身为颍川的名士,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却甘心做一名隐士,他自己的说法是,即便有功名在身,富贵在侧,如果不受到世人的尊敬,那还不如归隐呢。针对这个问题,南郡人庞统就曾跨越千山万水去见司马徽一面,两个人见面之后交谈了起来,司马徽和庞统两人相见恨晚,一聊就是几天几夜,成为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

司马徽能够得到庞统的认可,一个是因为司马徽有真才实学, 他的学问让庞统极为钦佩;另一个是司马徽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一辈子从来没说过谁的短处,更没得罪过任何人。这样一位司马徽,自然会得到无数人的钦佩,庞统自然也包含在内,更何况他们聊天之后,司马徽四处嚷嚷,庞统实在太厉害了,简直可以成为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了。司马徽本来就有知人之名,经过了司马徽的宣传,这庞统的身价蹭蹭上涨,庞统得到了司马徽的泰剧,自然他也不会说司马徽的坏话,如此一来,司马徽知人的名声更盛了。陈寿对司马徽的评价是“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司马徽虽然是一名隐士,但是却声名远播,成为了隐士中最有名望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徽的“隐”可能并不是我们理解传统意义的“隐”,他的“隐”更像是一种手段。

司马徽抬举了很多的名士,名士们出仕成名后又反过来抬举司马徽,这样的循环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商业互捧。不管怎么样,司马徽的地位在各位霸主心中都很高,当时在荆州落难的刘备自然也希望能够结识这样一位超级人才“猎头”,如果能得到一位司马徽举荐的人才,说不定霸业可成。

刘备去找司马徽,希望能够得到一点指点,他的事业当时在低谷期,很迷茫的时候他问司马徽如何脱困,司马徽犹如指路明灯一样说了一句话,“你缺少一位能够为你出谋划策之人”。刘备一听,可不是咋的,他坐拥三国时期最强战力关羽和张飞,却屡屡受挫不得志,可不就是因为缺少一位军师嘛?这样的人才哪里才能找到呢?刘备把目光看向了司马徽,司马徽自然是内心得意,因为这样的人才当然是他的手里就有了。

司马徽在这个时候推荐给了刘备两位人才,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诸葛亮是南阳隐士,一直以来“躬耕于南阳”,以诸葛亮的才华,如果想要出仕自然不会缺少机会,但是却未必能够得到重用,诸葛亮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能够得到一位可以重用他的明主,不必是一位强势的霸主,因为诸葛亮他可以带着这位明主起飞。诸葛亮这样的诉求,和他多年旧识的司马徽自然了然于胸,于是,司马徽遇到刘备时,他认为刘备是“匡扶汉室”的皇叔,也是诸葛亮一直以来希望得到的“明主”。至于庞统,是司马徽最新结识的人才,又千里来投奔他,有这样的好机会自然要留给庞统。

刘皇叔这一脉在当时是最正统的一脉,有着很好前途的潜力股,这样的优质的资源,司马徽为什么不推荐司马懿给刘备呢?我想这一定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野哥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司马徽和司马懿虽然都姓司马,但是通过他们族谱的查询,至少在十三代之内没啥交集,也就是说两位不是亲属。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司马这个姓氏的来源是程伯休父在周宣王时期官拜司马,由于军功卓著被此官职为氏,司马是“以官为氏”的由来,在根源上就并非出自一家,所以,即便追根溯源,这司马徽与司马懿恐怕都并非是亲属关系。既然不是亲属关系,两人又没有深交,司马徽自然不会举荐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不需要司马徽举荐。因为司马懿的家世显赫,他的老爹是京兆尹司马防,只要司马懿愿意,随时都能够出仕。除了背景强大之外,司马懿自身的本事也极强,对于司马懿的记载是“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试问,这样的一位少年才俊,又出身显贵,想出仕易如反掌。

第三、司马徽举荐诸葛亮和庞统给刘备,很可能是事先得到过诸葛亮和庞统的同意。因为这两位人才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诸葛亮家已有兄弟在曹魏和东吴任官,他投奔刘备除了匡扶汉室之外,也是最有雄心壮志的一位,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光耀诸葛家的门楣,而不是依靠亲戚关系谋求一官半职。至于庞统,他在东吴失意,自然希望能够在其他的地方获得成功,而他自然希望司马徽有这样机会的时候举荐自己。

司马徽身边的人才其实远远不止诸葛亮和庞统这二位,还有多位好友也都是人才,但是司马徽并未举荐他们,因为他们并不愿意跟随刘备出征。司马徽等人虽然是隐士,但是他们对天下大势了解的极为透彻,自然明白刘备虽然是英雄,想要真正一统天下却难如登天,与其把一生所学押宝在一个落难皇叔身上,还不如“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选择更好的依靠。

这样的想法,不单单是司马徽的朋友们的想法,司马徽自己也是如此,他断然拒绝了刘备的邀请,说他希望隐居。但是在后来曹操攻占荆州的时候,得到了司马徽,司马徽却没再选择继续做隐士,而是选择投奔了曹操,这一点足以证明,司马徽不是希望做隐士,只是不看好刘备,这也是他为什么会举荐诸葛亮和庞统的原因,因为这是诸葛亮和庞统自己的意愿,至于其他人,包括他自己在内,压根就认为刘备不会有啥出息。

“荆州破,(司马徽)为曹操所得。”

司马徽的一次举荐,成就了诸葛亮、庞统,成就了刘备,也成就了他自己。不得不说的是,在刘备落魄的那些年,能够看好刘备,有信心扶持刘备成就一番大事的士人,恐怕也就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