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轮船的制造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而军舰制造和轮船制造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很多技术都体现了基础工业的能力和水平。 如我国下水并投入使用的新式36万吨级巨型油轮,就体现了咱们造船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关基础行业的进步。
新式36万吨巨轮拥有智能控制系统
新式巨型油轮的一大突破是采用了智能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帮助海上航行、定位,还可以快速确定全船各部位的机械状况,出现故障和异常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其还可以智能管理液体货物,管理和进行油料装卸,并对全船油库进行全面而实时的监控。新式智能系统的运用,首先可以进一步减小船员负担,然后可以大为提高航行的货运的安全性,并提高了运输的效率。其智能化程度之先进, 完全可以让如此吨位的巨轮在海上全自动航行:因为对海况和轮船状况的检测可以实时进行。
海上大型油轮
这样的巨轮突破了20多项技术瓶颈。其中包括材料、动力、整体设计和自动化系统等各个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巨轮在重要部位使用的特殊钢材,其耐用程度高,强度高, 可以使用80年时间不被腐蚀。钢材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了一艘船的使用寿命、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实际上,大型船舶的建造,除了对设计和船坞要求很高以外,对特殊钢材的要求同样是一流的。因为钢材对于船,就像皮肤对于人一样,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个重要项目。没有结实的框架,没有耐用的外壳,是无法制造出可用的大型船只的。
俄国人曾经制造了台风级潜艇
实际上, 俄罗斯人也一直希望弄出30万吨级海上巨轮,但造了20多年都没造出来,更何况是拥有自动智能系统的型号——但我们却又一次把俄国人的梦想实现了。实际上,俄国人连建造这样巨轮的船坞都没有。在造船的特种钢材上,俄也近乎停滞了几十年。目前,俄罗斯已经近乎丧失了建造远洋巨轮的能力,大部分大型船队都是靠购买荷兰、韩国的船,或者继承联盟时期的老船苦苦支撑。
在军舰上,苏军在20世纪80年代能建造2万吨级的台风级潜艇,其对特种钢材和其他材料的制造水平是相当高的。而至于第比利斯级航母(俄罗斯后来改称为库兹涅佐夫级航母)和基洛夫级重型核动力巡洋舰的建造,也体现了当年俄国人的高超造船能力。但这一切对于今天的俄罗斯来说都已经是过去的、甚至无法复制的辉煌了
俄军老化的驱逐舰
在联盟时代,俄国人不仅拥有强大的、可以在各大洋遨游的远洋舰队,其远洋航运和捕捞等民用航海也是极其发达的。造船厂诞生的不仅仅是一艘艘分配到波罗的海、黑海或者太平洋的军舰,造出的更多是航行在航路上的轮船。而如今随着造船工业的萎缩,俄国人造船的数量和质量双双跳水般下跌。
俄军护卫舰
军舰上,俄罗斯现在连驱逐舰都造不出来,近10年来入列的大型水面舰艇充其量就是大型护卫舰,更多的则是小型护卫舰甚至是炮艇。民用船舶的制造也是如此,大量航运公司只能买船。而一些俄罗斯人自己造的民用船只,因为质量不高、油耗大、价钱还不便宜,许多航运公司宁可去买其他国家的二手旧船。这恐怕是俄罗斯造船业的一个悲哀。造船对资金和技术水平要求最高,所以俄国人在这个方面是萎缩得最为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