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对孩子太好!”这个4岁女娃的妈妈,悔得肠子都青了_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3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84
导读

问题就在于,妈妈对她太好,照顾得太周到了,以至于孩子习惯了在妈妈的羽翼下成长,任何一点小挫败、小挑战对她而言都是无法容忍的。 我认识一个全职妈妈,她儿子2岁半,至今仍然非常依恋妈妈的乳房,哪怕是…

作者:白芥子

来源: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

一个妈妈向我抱怨,她4岁的女儿 焦躁,注意力不集中,入园几个月了,至今仍然抵触上学。

我后来见到了小女孩。她始终黏在妈妈身边。妈妈离开的短暂时间里,她时不时地咬嘴唇,揉眼睛,捏鼻子或者做鬼脸,或者盲目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我能清楚感觉到她的 焦虑,哪怕面前有心仪的玩具和吃食,也 无法让她真正静下来,好好自处。

这个孩子是如何长大的?难道像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父母不合格,没给够孩子安全感,甚至是虐待过孩子,所以导致了孩子出问题吗?

事实恰恰相反。 她的妈妈对她很好。这几乎是一个100分的妈妈,对孩子的照料体贴入微。她会给她非常多的拥抱、亲吻;陪她玩儿;逗她不时地咯咯笑。

任何时候女儿需要,妈妈都会第一时间来到孩子身边。哪怕妈妈不在家,也会安排好家人随时陪伴,尽全力避免女儿遭受任何痛苦的压力。

按理,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应该建构得非常好了。然而,这个孩子完全缺乏独处和自我安抚的能力,只要妈妈离开,她就陷入不安中。

我们一向提倡要爱孩子、多陪孩子……否则孩子的成长会有缺憾,甚至可能遭遇创伤。

于是,不少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致力于为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

这很好。但是, 过犹不及。

爱多了,究竟会怎样伤害孩子呢?

问题就在于,妈妈对她太好,照顾得太周到了,以至于孩子习惯了在妈妈的羽翼下成长,任何一点小挫败、小挑战对她而言都是无法容忍的。

妈妈在孩子身上投注了太多精力,尽一切努力去避免孩子体验到不适,结果却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满足的能力,以及学会跟自己相处的宝贵定力。

这当然不是个案。

后来我遇到了更多类似案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父母几乎无可指摘,孩子却问题重重。

一个男孩7岁,家庭环境很温暖,父母给他的鼓励和认可也多,经常会带他找同龄孩子玩耍,然而, 这个男孩至今不敢独自到小区跟小朋友玩,得要拉着妈妈一起去才行。学校里组织活动,别的同学都跃跃欲试,这个男孩却没有一丁点要去争抢的欲望,只是紧紧攥住妈妈的衣角。

一个19岁的年轻女孩,同样拥有安稳的家庭成长环境,亲密的玩伴,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考进了令人羡慕的高等学府。但是入学后,遇到任何问题她都需要向父母求助。入学一年多后,她仍然难以适应, 备受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困扰,很难专注学业,没有目标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得不走进心理咨询室求助。

这个7岁的男孩和19岁的少女,以及前述那个4岁的小姑娘,他们其实面临同样的困境,那就是, 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太好了,太体贴了,以至于他们根本不需要费力去长大,更不曾真正学着独自面对这个真实世界的模样。

当他们哭泣时,父母无论在做什么,都会立刻会赶到身边;

当他们难过时,得到的是悉心的共情与安抚;

当他们表达了对任何东西的兴趣后,几乎都能得到满足;

当他们想要放弃任何兴趣爱好时,父母都会无条件支持孩子的放弃。

……

不是说父母这么做不对,而是这样太多、太满了。

孩子们生活中会遭遇的挫败、焦虑、困惑、失望、诸多不如意,全部被父母过滤掉了。他们没有机会去体验那些不快乐、不舒服的感受,也没有机会通过体验这些感受进而提升自己的耐挫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更别提发展出必要的竞争意识和目标感了。

父母就像一堵墙,堵在了冒险的入口,久而久之,孩子只想、也只能待在舒适区。

他们天然所具有的能力,被深深地掩埋了起来,失去了向外的各种力量。

这就是这类孩子的真正症结所在。

不要以为这样的孩子,距离我们很远。

我认识一个全职妈妈,她儿子2岁半,至今仍然非常依恋妈妈的乳房,哪怕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会掀开妈妈的衣服嚷着“摸奶奶”,否则就不依不饶。

这位妈妈很无奈地说:

我一直很关注“高质量陪伴”这个事情。每天陪他读绘本、玩玩具、听儿歌、做手工、玩游戏什么的,吃饭睡觉也很规律, 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啊,可是孩子仍然这样子,离不开我,是我陪伴质量不够好吗?

我当时这么问她: 你一直陪孩子,一直陪,孩子现在有了这样的情况,你有没有想过,不是你陪得不够,而是你陪得太多了?

这句话,我也想送给很多用心用力的好父母。

我见过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有 过多的付出,和过度的紧张跟小心翼翼。

比如孩子不小心磕了碰了,原本也无大碍,但是他们可能会内疚好几天;

比如孩子跟小伙伴起了冲突,孩子自己没觉得怎么着,父母先觉得自己孩子被欺负了、受伤害了,情绪反应比孩子激烈太多……

所有这些,都是爱太多了,保护太多了。

这些父母不知道的是, 孩子需要那些自然而然的挫折。

正是在这些无处不在的挫折中,孩子才学会了怎样去成长。

我有一位朋友就深谙其中的道理。她儿子今年秋天入园的时候,没哭一声,笑呵呵地自己进了教室,这样独立的小孩儿是怎么养成的呢?

说个小例子。有一回跟朋友一起遛娃,当时她儿子摔倒了,她就站边上,没急着扶孩子,而是蹲下身,平静地告诉孩子: 宝贝,你走太快,结果摔倒啦!

一般孩子摔倒了,大人会怎样呢?多半会着急忙慌地抱起孩子,孩子还没来得及哭可能就安慰上了。朋友则选择了缓上一缓,等上一等。 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获得了那么一点珍贵的时间跟空间,去明白发生了什么,去体验摔倒刹那间的困惑,并试着自己爬起来。

如此,孩子会学到:

刚才有那么一下子我挺害怕的,但是我现在没事儿了,就是摔跤了而已。如果下次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我还能自己搞定。

哪怕摔倒以后,孩子的确很委屈,甚至哇哇大哭,你再抱起他安抚一下就好了。

没错, 孩子就是在父母没来得及伸出援手的那些个瞬间,在父母做得不是那么好的地方,自己偷偷长大的。

有的家长会着急,会反问:“育儿专家们不是说了,不能让孩子的童年留下创伤呀,要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呀,你怎么可以说他们必须有挫折呢?”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的区分,即, 自然而然的挫折,不等于创伤。

往更严重了说: 没有挫折,可能才是最大的创伤。

比如,有的父母就好像直升机一样始终守在孩子身边,不给孩子哭泣和难过的机会。

可事实上,孩子为什么不能哭,不能摔跤,不能遭遇一点难过、不如意和失望呢?

只要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整体上是有爱的、稳定的,而且 那个挫折不是父母心怀叵测、故意制造的,而是所有健康孩子长大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正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的孩子才能逐渐认识外界,并对外界的诸多状况形成自己的免疫。

所以,你真的不需要去做一个100分妈妈,你只需要做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妈妈就好。

你不用一天24小时守着孩子,关注着孩子,你不累孩子都会累;

你不必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力所不及的时候或者触及规则底线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坚定地跟孩子说“不”;

从孩子开始有游戏的意愿起,逐渐给他们独自游戏的空间,和独处的时间;

慢慢找回你自己的生活,比如,当你打算和爱人出门约会而孩子哭闹着阻拦时,试着不带愧疚地离开那么一阵子。

……

总之,请记得: 你在做妈妈上的那些“小失败”,反而会给孩子可贵的学习面对挫败的机会。

最后再说一遍,我们并非要父母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和不安全感,而是呼吁父母们去做一个普通父母,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不必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孩子需要那些自然而然的挫败。

就像一株树苗在长成参天大树前,不仅仅需要阳光、雨露、氧气的平和滋养,更需要风霜、冬雪、沙石的磨练。

从来没有完美童年,父母也无需刻意打造。

再怎么小心翼翼,孩子总会摔倒的。

但如果父母此前不曾练习过放手,孩子反倒可能会摔得更惨,甚至没有能力爬起来。

适当放手,才能给孩子走得更远的机会。

(本文转载于积木育儿(ID: jingguanyuer),最贴心的科学早教公众号,转载已获授权。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