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为何外族没有趁虚而入?你看谁在镇守边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3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80
导读

在这样一个纷乱的时代里,为何却很少看到有外族入侵的记载呢?其实,并不是这些少数民族不懂“趁火打劫”的道理,而是还没有跨进国门,就被杀得丢盔弃甲了。建安二十三年,怀恨在心的乌桓联合了鲜卑叛乱,这次,曹操派出了曹…

在中国历史上,外族入侵的事情时有发生。哪怕是在和平年代,也会有不安分的外族来大肆劫掠一番。如果遇到国力较弱的朝代,皇帝还会想方设法地安抚这些外族头领,昭君出塞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倘若是外族选择在中原纷争的时候趁虚而入,后果更加不堪设想,五胡乱华和清兵入关就是惨痛的教训。

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权,加之后来群雄并起,割据政权林立,中原时局动荡,百姓民不聊生。在这样一个纷乱的时代里,为何却很少看到有外族入侵的记载呢?其实,并不是这些少数民族不懂“趁火打劫”的道理,而是还没有跨进国门,就被杀得丢盔弃甲了。

实际上,几位割据势力的统治者虽然互相斗得不亦乐乎,但在对待外族入侵这个问题,他们都站在了同样的立场上。曹操北抗匈奴,刘备西抵羌、戎,孙权力压南海诸国,无论哪个民族敢轻举妄动,都将会受到强势反击。

盘踞在边境以北的乌桓国就偏偏不信邪。光和年间,朝廷派遣公孙瓒率军前去平息边章、韩遂叛乱。当公孙瓒领军行至蓟中时,渔阳人张纯引诱了辽西乌桓首领秋力居等人叛乱,还攻占了右北平郡。公孙瓒此时只带了三千骑兵,但却依然不惧,他率领这三千人大败叛军,为此还升了官。就在此时,乌桓国首领贪至王率众投降公孙瓒,公孙瓒为此再升为中郎将。

官渡之战后,袁绍兵败而死,他的儿子袁尚等人逃往辽西,投奔蹋顿。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得知此事后,便亲征乌桓,两军在柳城大战,乌桓惨败。建安二十三年,怀恨在心的乌桓联合了鲜卑叛乱,这次,曹操派出了曹彰、田豫两名大将,乌桓再次惨败,实力被严重削弱,从此,直到西晋时期,也再未在史册上见到乌桓的活动。

镇守边界的功绩,当然还少不了西凉马家。西凉马家在当时可谓威名赫赫,有名的马腾、马超,都出身于此。盘踞边境的小国大部分都是游牧民族,以骑兵见长。但是,当他们遇到了同样以骑兵闻名的马家军,便毫无胜算了。在当时,从西北到东北几千公里的防线,都被马家军镇守得极为稳固。在这样的形势下,再加上乌桓国的先例,谁还胆敢来趁火打劫呢?

参考书目:《后汉书》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