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版的《武状元苏乞儿》大家应该都看过,苏灿原本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却因一个青楼女子的一句话,决定改过自新,进京考状元。
其实,在清朝还真有这样的一个原型,原本是个风流才子,无意科举,却因为一个小丫鬟的一句话,最终考上了状元。
按照惯例,咱还是先来看看他是怎么被定为状元的吧。
道光六年(1826年),殿试结束后,道光皇帝一边摇着扇子,一边看着卷子,感觉这科的考生水平都不差,等翻到第九份卷子时,道光突然愣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这是谁的卷子,怎么看着这么眼熟?”
这时,旁边的小太监伸长脖子瞅了瞅,说:“皇上,您看看扇子。”
道光没理他,“我正忙着看卷子呢,哪有功夫看什么扇子。”
小太监又说:“皇上,奴才觉得,这份卷子和这把扇子是一个人的。”
道光这才明白过来,忙把扇子打开,一看上面的字,可不是吗?跟卷子上的字体一模一样,怪不得看着那么眼熟呢!
那么,这把扇子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扇子的主人叫朱昌颐,浙江海盐人。
朱昌颐前几年刚以秀才的身份被选拔到京城当秘书,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平时也喜欢写个扇面什么的,上司知道他这个特长,就近水楼台,跟他要了好几把。
有一次,道光找这个小朱的上司去谈点事,因为天太热,上司就顺便带了把扇子去了,结果道光一看,这字写得太好了,就拿过来把玩不已。这个上司也是个机灵人,索性把扇子送给了皇上。道光天天手里拿着这把扇子,自然对上面的字熟悉得不得了,这回一看到小朱的卷子,可想而知有多兴奋,当场就把小朱提到了第一名。
(图:朱昌颐的书法)
旁边的主考官不知道还有这个内幕,就没心没肺地提醒道光:“皇上,这份卷子上有个错误,本来是‘万岁万万岁’,这个考生写成了‘万岁千万岁’。”
这样的错误要是碰上个较真的皇帝还真不是个小事,但道光却正眼都没瞧他,说:“我才不稀罕什么万万岁呢,能活千万岁就够了。”看来道光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朱状元花絮】
朱昌颐考上这个状元,不光有道光的功劳,还有多多的功劳。多多是谁?朱状元叔叔家的一个小丫鬟。
朱状元的叔叔在京城里做官,所以常去玩,叔叔家里有个小丫鬟,叫多多,长得很灵秀,还会写诗作赋、弹琴唱曲(麻烦确认一下,这是丫鬟还是……),朱状元也是个风流才子,对这种小姑娘的抵抗力几乎等于零,天天缠着人家。
朱叔叔也看出来了,这小子每次都说来看我,结果连他的面都见不着,这也太那个了。但朱叔叔是个开明人,就把两个人都叫来,说:“你们俩如果真心相爱,我也不拦着,但不能这么偷偷摸摸的,多多先说,你同不同意?”
多多这孩子眼光还挺高,说:“他人是不错,但还少个功名,等考上状元再说吧!”
于是,在多多的激励下,小朱埋头苦读,连过乡试、会试、殿试三大关,又凭借一把扇子拿下了梦寐以求的状元。这个经历,跟苏乞儿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状元虽然爱情功名双丰收,但在官场上却不是很顺,经常被调来调去,无意中还创下了一个很有趣的记录,据周腊生先生考证,朱状元早在京城当小秘书的时候就是六品;考中状元后,按惯例成了翰林院修撰,也是六品;后来升了职,叫赞善,其实还是六品;后来又因为出了点事被降为光禄寺署正,还是六品;再后来,又升为户部主事,不好意思还是六品;再再后来,终于升到监察御史,成了从五品,结果干了没几天,又因为跟同事闹矛盾被撤了职;咸丰皇帝上台后,又想起了朱状元,把他调来京城,担任主事,还是个六品……
不好意思,我都快晕了。看来朱状元跟“六”真是一往情深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朱状元这科会试中,还出现了一个颇为轰动的新闻人物——陆云从。说他轰动,倒不是因为他水平有多高,而是年龄太大了,多大呢?104岁!更让人震撼的是,这位陆老爷爷还是广东的考生,想象一下吧:一位一百多岁的老爷爷,从五千里外的广东,颤颤巍巍地一路走到北京,那得是多么轰动的新闻啊!
这位陆老爷爷的轰动事迹很快传到了道光的耳朵里,道光一看,这分明就是感动中国啊,别管陆老爷爷最后考几分,都赏给他个名誉进士吧!
说起来,在清朝这样的百岁考生还有几位,光广东就有三个,分别是康熙年间的黄章、乾隆年间的谢启祚和上面这位陆云从;在广西还有一位,叫李炜,一百岁了还在考举人;湖南也有个叫余会来的,从乾隆年间一直考到道光,就是考不上举人,老爷子还挺幽默,说我叫“余会来”,意思就是下科“我还会来”,最后都104岁了,道光看着不忍心,就破格赏了他个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