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或者典故。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学成语的时候只知其意,不知其源。
下面就跟着小鲸一起探寻一下哪些成语是跟历史人物有关的吧!他们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
一字之师
【释义】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相关人物】
齐己、郑谷
【成语故事】
唐代僧人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礼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韦编三绝
【释义】
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相关人物】
孔子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老当益壮
【释义】
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相关人物】
马援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曾在北方经营畜牧业,因为管理得法,发展很快,许多人都来投奔他。
马援有几千头牛和羊,还有大批粮食,但是他不看重这些财物,常把经营得来的钱分给大家,自己却过着比较朴素的生活。他说:“积累资财,就在于用它来帮助别人,否则,只不过是一个守财奴罢了!”
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他周围的人说:“大丈夫立志,越是穷困,越要坚强;越是年纪大,越要不服老。”(原文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人们听了,都很佩服他。
东山再起
【释义】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古时,指出山为官,为褒义词。
【相关人物】
谢安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谢安辞去官职后,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授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风声鹤唳
【释义】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相关人物】
苻坚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前秦的首领苻坚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洛阳纸贵
【释义】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相关人物】
左思
【成语故事】
西晋文学家左思勤奋好学,他的文章以辞藻华丽而出名。他曾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并列。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讳疾忌医
【释义】
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相关人物】
蔡桓公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见到蔡桓公,发现他有病在皮肤上,劝他早点医治,蔡桓公不以为然。过了十天,扁鹊又去看望蔡桓公,又劝蔡桓公趁病在肌肉里赶快医治。蔡桓公很不高兴。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坚持自己没病,更不高兴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扁鹊见到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几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请君入瓮
【释义】
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相关人物】
周兴
【成语故事】
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周兴、来俊臣设计许多惨无人道的酷刑对付囚犯。后来有人密告武则天说周兴想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去查办。来俊臣请周兴喝酒询问对付囚犯的办法,周兴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沆瀣一气
【释义】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相关人物】
崔沆、崔瀣
【成语故事】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个官员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瀣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呕心沥血
【释义】
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相关人物】
李贺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
开卷有益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就有好处。常用来勉励人们勤奋读书。
【相关人物】
赵光义
【成语故事】
宋太宗赵光义,很爱读文史一类书籍。他把文学家李昉等人召来,要他们编一部大型辞书。
李昉等人花了七年工夫,摘录了1600种古籍。太平年间,终于编成了共1000卷的《太平总类》。太宗见了这部巨著,非常高兴。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阅读三卷。有时候,由于朝政忙,他没有能按计划阅读。以后一有空,他就补读。侍臣们见宋太宗读这厚厚的书太劳神,劝他休息。宋太宗对他们说:开卷有益,我不觉得疲劳啊!
这部书因为是皇帝看过的,后来就改名为《太平御览》。
芒刺在背
【释义】
“芒”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芒刺”就是细小的刺。像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相关人物】
霍光、汉宣帝
【成语故事】
汉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为大将军。汉武帝死后,他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汉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继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极为不满,就把他废掉了,迎立了汉宣帝。由于霍光地位高、权力大,汉宣帝也很怕他。一次,汉宣帝祭祀时,由霍光陪同,宣帝非常紧张,感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直到霍光死后宣帝才感到轻松。
你还知道哪些跟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留言区分享一下吧。
本文插画师:南宫阁,图片已获得插画师授权,若转发、使用,请咨询插画师@ 南宫阁阁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