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比较,一千贯肯定是一个大数字。武松为什么不要呢?
武松路过景阳冈,本来是要回家的。他家住在清河县。“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距离非常近。
那么,他当初为什么会离开清河县外出呢?“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後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迳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来躲灾避难。今已一年有馀。後来打听得那厮却不曾死,救得活了”,他是背着人命官司出逃的。
虽然后来知道,对方(“机密”,似乎是个公务人员)并没有被打死,但毕竟结下仇怨。现在回去,对方还有可能寻隙报复。而武松虽然武力高强,还没有走上造反之路,还是渴望安居乐业的生活的。也就是说,他虽然不怕“那厮”报复,但也不想继续相斗,“怨仇宜解不宜结”。
如果能在邻近的阳谷县得到众人的拥戴,有一定的民众基础,对于回到清河县的生活,肯定是有助力的。
要得到众人拥戴,并不是非得从口袋里掏出一千贯钱来散给众人。但是这一千贯钱是怎样的来历,武松已经很清楚:“上户凑的赏赐钱一千贯”,不是官府掏腰包,而是民众凑的。
当然也不是临时凑的,在武松之前,老虎已经“夜夜出来伤人”,吃了七八个猎户和“不记其数”的过路人。知县也想了办法,责令“里正”和“猎户人等捕捉”。这一千贯,想必就是当初承诺的悬赏。
这些猎户,有老虎的时候怕老虎,但也未尝没有发横财的心思。在见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之后,也许会有“是他运气好,要是被我遇到了,说不定老虎就被我打死了,一千贯就是我的了”的想法——他们不敢赤手空拳打虎,可是“放了窝弓药箭等它”,也是有所准备的。
好了,由大家凑的钱,有众多猎户等着领钱,现在却被你横空出世、一人独吞?大家在羡慕你的勇力之余,会不会有一点不服?这一点不服渐渐发酵,以后听说“武二原来是打伤邻县人的凶犯”的时候,会不会转化成某种恶意、某种落井下石的恶意?
但,武松打这一千贯,分散给“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责罚”的众猎户,大家都受了他的好处,谁还会对他不服?谁还会对他心存恶意?就是偶然有人想害他,也会有更多的人自愿帮助他了。
你不相信?在打死西门庆、杀死潘金莲之后,“县官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又想他上京去了这一遭,一心要周全他”;“有那上户之家都资助武松银两;也有送酒食钱米与武松的”;“武松管下的土兵大半相送酒肉不迭”;“陈府尹哀怜武松是个仗义的烈汉,时常差人看觑他”;“节级牢子都不要他一文钱,倒把酒食与他吃”;脊仗四十时“上下公人都看觑他,止有五七下着肉”发配路上“两个公人知道武松是个好汉,一路只是小心伏侍他,不敢轻慢他些个”……《水浒传》里的犯人多了,哪一个有这样的待遇?
不能不承认,这是武松的人格魅力所致。而分散一千贯赏钱,是他展示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