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睡”是人这一辈子逃不过这几件事,其中“如厕”问题貌似不太雅观,但是对人的健康意义重大。
为何说如厕问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如厕说白了就是排出大小便。
当我们进食完毕后,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在胃里和肠道里经过几个小时的消化和吸收,吸收不了的残渣进入大肠,大肠吸收其中的水分,剩下的食物残渣、脂肪、死了的细菌和肠道脱落的细胞形成了大便。
通常来说,成年人一般一天一次大便或两三天一次。
大便的频率或多少取决于吃的食物,喝水量,肠道蠕动速度等因素。
一个人如果很长时间没有大便,粪便在肠道中会越来越多,最后导致肠梗阻,威胁人们的生命。
因此,如厕问题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从厕所的发展史来说,它经过了露天、茅房、厕所、卫生间,从无到有的历程。
中国厕所虽已普及,但是世界上依然有近24亿人在使用着没有被改善的卫生设施,其中约9.5亿人依然露天解决。
而这不卫生的如厕导致了疾病的传播,增加了环境污染。
如厕方式
目前如厕分为两种----蹲厕派和坐厕派。
蹲厕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西方国家一般大多为马桶坐便。
蹲厕又被称为“亚洲蹲”,它是指亚洲人上厕所的方式,当然亚洲蹲又不仅仅局限于上厕所,在其他场合,比如马路边,小吃摊旁,包括那个著名的中国合伙人的电影海报我们都能看到“亚洲蹲”的身影,但是很多欧美人却无法完成标准的“亚洲蹲”。
据调查显示只有13.5%的北美人可以做出亚洲蹲这个动作,但其中9%有着亚洲血统。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分析说因为亚洲人双腿较短,与欧美人的平衡点不同,而欧美人因为骨骼原因,双脚不能平行蹲稳且脚跟着地。
但同时也有研究表示,“亚洲蹲”与不同人种的身体构造并没关系,只是亚洲人从小锻炼造就的。
换句话说,如果对欧美人从小进行训练,他们基本也都能进行亚洲蹲。
那么就蹲厕和坐厕而言,哪个更科学,更健康?
有人说坐厕容易导致各类肛肠疾病,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科学研究对坐41cm高的马桶、31cm的马桶和蹲着如厕的方式进行研究,最终发现蹲着如厕花费的时间更短。
因为坐着时,直肠会被肛门周围的肌肉牵拉,需要人们用力进行排便,但这样会致使便秘和肛裂问题的发生。
而蹲着的姿势使得耻骨直肠肌完全放松,肛肠角角度变大,需要很小的力气就能轻松排便。
这个研究仅仅表明蹲厕能加速肠道排空,而阑尾炎、肠炎、痔疮等的发病原因与坐厕并没太大的关系。
并且,蹲厕也没有预防便秘的功能,且蹲厕对孕妇和年老多病的人并不是十分友好,因为蹲厕可能会对孕妇腹中的胎儿造成积压。
如果蹲久了,还会导致腿麻,站起来后容易出现摔倒的问题。
所以说坐厕是肛肠类疾病的罪魁祸首纯属无稽之谈。
只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排空肠道,就对健康没有什么大碍。
因此,相对如如厕方式而言医生更建议我们需要关注如厕时间。
并非排便时间越长,排便就越干净,久蹲不仅没什么好处,还会造成健康危机。
因为在排便时,直肠处于高压的状态,从而影响肛门周围静脉回流,导致肛垫下移,长时间排便会引发痔疮、脱垂等问题。
并且现代人总是爱在上厕所的时候携带手机,这无疑又使得如厕的时间增加。
所以控制好如厕时间,才能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肛肠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