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为何上火车总是抢座,因为民国火车票少了一项制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3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12
导读

以上三种车厢,全都是“无座”的,所有乘客都是上车找座位。当时有人描述上车抢座的情形:“当你三次(买票、检票、上车)从争先恐后的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之后,一面喘着气,一面像老鹰捉小鸡一样目光炯炯地找寻车上的…

如今,“有座”成为常态,无座票票价饱受争议,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曾经,“有座”并非必需品,而是一种特殊享受。

民国时期,铁路客车车厢主要有三种: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头等车一般是政府要员、外国人、大商人、社会名流坐的。座位为软座,铺着地毯,化妆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并且一般带有卧铺车厢。二等车的乘客主要是政府低级职员、白领和小商人。座位也是软座,材质较头等车略差。三等车的乘客一般都是劳动人民,所以全是硬座。

以上三种车厢,全都是“无座”的,所有乘客都是上车找座位。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整个过程都是争先恐后,纷纷攘攘的场景。

上车找座更是个技术活。当时有人描述上车抢座的情形:“当你三次(买票、检票、上车)从争先恐后的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之后,一面喘着气,一面像老鹰捉小鸡一样目光炯炯地找寻车上的座位,看见哪边有空,便赶快一屁股坐下。”

巴金在《平津道上》里就描述了从天津坐火车到北平的情况:他买了一张三等车票,“三等车厢里的拥挤,简直使人想象不到。一开门就只看见到处是人头。”他提着大藤箱,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车厢,每看到一个空座,刚要坐,立即有人阻拦说“这里有人”。一直走到最后一节车厢,才找到一个位子。像巴金这样的斯文人,抢个位子实在不容易。

而丰子恺提起在火车上抢位置的事情,更是一肚子气:“不说车厢社会里的琐碎的事,但看各人的座位,已够使人惊叹了。同是买一张票的,有的人老实不客气地躺着,一人占有了五六个人的位置。看见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头向着里,故作鼾声,或者装作病了,或者举手指点那边,对他们说‘前面很空,前面很空’。有的人教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的两个位置,当作自己的卫队……有的人没有行李,把身子扭转来,教一个屁股和一支大腿占据了两个人的座位,而悠闲地凭在窗中吸烟。他把大乌龟壳似的一个背部向着他的右邻,而用一支横置的左大腿来拒远他的左邻。这大腿上面的空间完全归他所有,可在其中从容地抽烟,看报。逢到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报纸堆在大腿上,把头攒出窗外,只作不闻不见。还有一种人,不取大腿的策略,而用一册书和一个帽子放在自己身旁的座位上。找坐位的人倘来请他拿开,就回答他说‘这里有人’。”

总之,民国铁路客票的特点是:售票一律“无座”,上车拼命抢座,订座要额外花钱。这种制度下,“座位”并不是必需品,而是一种特殊享受,需要多花钱才能得到。看来这坐车难的问题,还真是由来已久。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李子明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