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中,我无数次前往现场,用心观察找准报道对象,用笔和镜头记录北京新机场这个超级工程,讲述了建设者的感人故事,也见证了中国奇迹的诞生。
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历史
张丰蘩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不仅是重大新闻事件,更是标记时代发展方位,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库。
5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去过大兴机场无数次,扣紧搭扣、调整帽箍,戴好安全帽,我们像工人一样穿行在施工场地,在轰鸣的机器声中近距离接触机场建设者,书写了新时代的中国奇迹,也为重大题材报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在现场,“读”懂工人表情
记者,是行路者,“且行且写”是新闻记者永恒的状态。从业8年多,我见证过昆明长水机场、岳阳三荷机场等多座机场的诞生,但没有一座机场像大兴机场这样让人如此期待。以前,我都是在机场开航前去采访,而大兴机场就在首都北京,是正在进行时,是有纪实性的故事。
这几年,我顶烈日、战酷暑、冒严寒,勤着往大兴机场跑、坚持往大兴机场走。坦白说,在大兴机场建设工地采访并不是一项容易且受欢迎的工作。虽然现在从草桥附近开车前往大兴机场不到30分钟,但这条机场高速直到2019年7月1日才正式通车。采访那几年,从家里到大兴机场,来回要开足足4小时的车,穿过乡间小道、走过凹凸不平的泥洼路,有时连导航地图都会“迷路”,几乎每次都给我们导出不同的路线。我依然记得第一次去大兴机场的那个冬天,揣在兜里的手机直接被冻关机,停在施工区域的车子一发动,就裹挟起一个黄土形成的小型“龙卷风”,尘土飞扬。
可是,我又是如此喜欢去大兴机场,因为每一天,你都能看到她点滴的变化。今天还是一片黄土堆,明天就是吊车林立、热火朝天,再几天航站楼主体也有了雏形……我深知,这些美好的背后,离不开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工匠。
在采访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名“90后”小伙子。认识他的时候他刚结婚,他说想带妻子去度蜜月,但他知道这个愿望短期内无法实现,因为工程压力大、时间紧。但他自豪地告诉我,等机场通航,他要带着媳妇儿从这里坐飞机,把蜜月补上。这位“90后”工人参与机场建设的故事让我明白,捕捉这些瞬间需要记者们离采访对象近些、再近些。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正是因为在现场、在工人中,我才和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在他们脸上,我“读”出的同一种表情,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是行业翘楚或领域标杆,但是,更多的人则默默无闻,一生为事业鞠躬尽瘁,他们极具人格魅力,温和而熠熠生辉。行走在他们中间,我一直被感动着、被鼓舞着,真真切切地了解到中国如何从“民航大国”走向“民航强国”。
▲在大兴机场工地采访机场建设者。
2
亮眼力,深挖新闻价值
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身至”,但更重要的是要“心至”。当这座超级机场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记者不应只是看到一座机场,而是要用心观察,去挖掘建设这座机场一线建设者的故事,尤其是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机场建设者,用文字让大兴机场有力量、有魅力、有情感。
在有关大兴机场的新闻报道中,我们配合出刊了《机场建设者》专栏,以30个机场建设者为主体,展示为大兴机场的规划、建设、运营、发展作出贡献的建设者风采。这30人中,有13年前就参与到大兴机场建设的总规划师牧彤,有为大兴机场投产进行校飞工作的老校验员付忠明,有监督检查大兴机场民航专业工程质量及施工现场安全,把关“大兴标准”的专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员工孙志强;有担负机场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冷供暖、消防用水等系统的保障,同时为设施设备提供运行保障、监控、维护监理等系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一线员工祁峰;还有铺设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间的光缆铺设工作,架起两场连“音”桥的华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一线员工侯志华……当然,其中还有“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中提到的两位主人公——大兴机场航站楼核心区工程项目经理李建华、大兴机场行李运输系统项目负责人毛刚。
实际上,在大兴机场建设中,参与建设的一线员工近千万,如何发现这些人物、发现这些故事,考验着记者的眼力,更体现了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发现力。这些人物故事,有的来自各单位宣传部门提供的资料,有的来自我和工地工人的闲聊,但一开始大部分故事都不完整,只是一些细节,一个框架,抑或者是几句个性的话语……这些往往会让我“怦然心动”,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甚至睡觉时还缠着我不放,这时候,我就知道稿子“有了”,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有东西可挖”。
与毛刚相识,缘于一次与民航二所工程师杨秀清的对话。杨秀清告诉我,民航二所正在准备大兴机场行李运输系统,负责这个项目研发的是在研究行李分拣长达20多年的老工程师毛刚。听到这些,跟踪采访大兴机场的我,眼睛立刻亮了,回去后迅速找到宣传部门的同事进行研究。
在翻阅资料时,我发现这是个体现中国制造的好故事,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毛刚对科技创新的坚持二十多年如一日,只为让我国民航科技从曾经的“追赶者”变成“赶超者”;二是大兴机场将是我国首座使用国产行李运输系统的大型枢纽机场,此举将打破长期以来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2019年11月1日,当我站在央视舞台上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演讲被热烈的掌声中断。我知道,这个掌声是献给“中国制造”的,也是献给无数像毛刚这样为中国科技创新无私奉献的“造梦者”。
▲ 采访大兴机场开航前最后一次试飞。
3
善思考,绽放思维之花
有想法的作品、有厚度的故事,更需要记者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鼓励报纸工作人员多动脑、多分析。在信息时代,“多想”是在文章的细节上进行推敲,让读者喜欢看、看得懂;“多想”是打磨有思想深度和智慧力量的穿透性文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大兴机场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被一些外国媒体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建设理念、技术装备、产品专利等多方面实现了突破性创新。然而,如何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技术知识化繁为简、化重为轻、化专为普,让更多人理解建设的难度,是我在开展报道工作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采访航站楼核心区项目经理李建华时,我发现机场建设工程的专业性强、术语多。一开始,李建华说的每一个“生词”,我都要继续问好几个为什么。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慢慢摸出了规律:不懂并不是坏事,只要自己多听、多看,认真学习理解,然后把自己理解的东西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核实,变成普通读者能理解的词语。
美联社编辑奥尔顿·布莱克斯利将专业性新闻写作看成是“一种翻译的艺术”,他曾告诫同行,在进行采访时,千万不要被专家及其专门术语所吓倒,因为你也正在从事一项专业化的工作——用尽可能简单、明了、有趣的语言为一般公众撰写报道。
正是依据这样的思路,我写出了“‘钢铁侠’的建造者”“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航站楼综合体,需要绑扎钢筋21.5万吨,这个钢筋量可以造出两艘辽宁舰。而在10个月的时间里完成105万方混凝土的浇筑,相当于一天内建造一座18层高楼”等文字。如此一来,李建华的故事性跃然纸上,而读者也从这种形象的对比中对大兴机场工程建设之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重大工程建设成就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能否通过讲述重大工程故事,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是我遇到的第二个问题。这时,多年的时政新闻报道经验,让我受益不少。在大兴机场新闻报道中,我执笔过《“你好,校飞001”》等重大题材报道,文章多从当代民航精神、国家战略带给民航的历史机遇、中国民航迈向民航强国的强烈愿景等方面入手,在书写民航70年发展成就的同时,挖掘出重大工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增加了大兴机场的历史内涵,让读者对大兴机场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
▲校验飞机成功着陆,标志着大兴国际机场首日校验飞行取得成功。
4
磨笔力,创新表达方式
在新闻行业,笔是记者在战场的枪和炮弹,良好的文字功底是做好新闻的硬实力。特别是在重大题材面前,记者要始终保持人文情怀,千锤百炼出笔力,精雕细琢成文章,记录伟大时代下的伟大工程。有关大兴机场的每一篇稿子,从稿件的标题、结构、每一部分的小标题、语言用词、段落过渡、标点符号等,我都认真推敲、反复打磨,力求精益求精。我深知,“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如今,媒体形态日益多元化,笔力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狭义的笔力主要是指写作能力,而广义的笔力则是指包含通过各种途径、形式、载体进行呈现的表现力。作为一名纸媒记者,也要“十八般武艺样样有”。在大兴机场报道中,我们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优势,尤其是在重大新闻事件节点上。
2019年1月22日,大兴机场迎来第一次校飞。那一天,我也在现场,幸运的是,我还在西一跑道附近的观景台上。10点左右,所有人都在焦急等待大兴机场即将迎来的第一位“客人”,而我则一直举着手机,停留在摄像模式。看到校验飞机出现在视野里的那一刻,我立刻按下录制按键,拍摄下长达20秒的完整视频。这段独家视频旋即被新华社、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转载,点击量过亿,成为微博热搜。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在不同形态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记者要学会以视频、音频等多种传播方式,增强笔力,强化新闻报道的传播力。
当尘土飞扬的日子成为过去,今天的大兴机场,汇聚了现代化的设计、高精尖的技术,成为人人打卡的“网红景点”。我庆幸自己用文字和画面记录下了机场建设史上的丰碑,见证了这座中国奇迹的诞生。今后,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练内功,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纸、笔和镜头记录时代,传递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报社)
责任编辑:包萨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