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一项“糟钱”操作,曾被朱元璋怒弃,却助明朝赚大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31
导读

在这样大规模生产外加严格的工艺要求下,元朝的丝织技术得以空前发展,从而推动元代的丝织业脑洞大开,探索起“丝绸加金”的技术来。元朝人在宋代“丝绸加金”的基础上,融合了阿拉伯、波斯织锦工艺的元素,形成了极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说起国祚不足百年的元王朝,一大槽点就是“骄奢淫逸”。比如元朝著名的“丝绸加金”技术,就曾被朱元璋当作“糟钱”的典型事迹,一度痛批到抬不起头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被朱元璋痛批的“丝绸加金”,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中后期的摇钱树,算是完成了一场逆天翻盘。

那么,“丝绸加金”这场漂亮的翻身仗,究竟是如何打响的呢?

一、烧钱工艺

元王朝取得天下后,便对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爱不释手。每逢朝会庆典,元朝政府都要使用大量的丝绸金缎。为此,元王朝专门设置了遍布中央各部门,以及皇亲国戚门下的官办织染局院,以便为元朝贵族提供绫罗锦缎。

最繁荣的时候,仅工部体系内的织染局院就有12个提举司、38处局院,而地方上的织造局更是数不胜数,有的州县还设置了与织造相关的手工业局院等,甚至连漠北高原上的俭州,也出现了“汉匠千百人居之,织绫罗锦绮”的盛况。

古代官办纺织机构的规模,就这么在元代登顶数量之最。而元代的纺织业,也由此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官办织染局院遍地开花的同时,元朝政府对纺织品的质量及产品规格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元朝政府规定,诸局院造的段匹,要“上位用八托六托段匹,各幅阔一尺四寸五分”;“诸王百官长八托六托段匹,各幅阔一尺四寸”。

除了精确到寸的规格要求,元朝政府还指定了专门的局院,生产销金织物及特定颜色纹样的丝织品。这些专门打造的丝织品,同样有着严格的生产标准,一旦出现“纰薄窄短”或是“粗糙低劣”的情况,元朝政府就会立刻退货,并且要求生产商自备工价赔偿。

在这样大规模生产外加严格的工艺要求下,元朝的丝织技术得以空前发展,从而推动元代的丝织业脑洞大开,探索起“丝绸加金”的技术来。

所谓“丝绸加金”,顾名思义,就是在丝绸上加金线,做成加金织物。早在宋代,“丝绸加金”的技术便已趋成熟。当时辽金境内,已有回鹘商人用五色线织成袍,并在其中加入金线,带来一抹别样的辽金风情。

宋代小打小闹的“丝绸加金”技术,在元代却蔚然成风。元朝人在宋代“丝绸加金”的基础上,融合了阿拉伯、波斯织锦工艺的元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元代织金锦——纳失失。

(元朝纳失失披风)

这种织金锦一经推出,就大受元代贵族及官员们的喜爱。据史料记载,元代的官服中,规定“壹品贰品服浑金花,参品服金答子”;“命妇壹品至参品服浑金,肆品伍品服金答子,陆品以下惟服销金并金纱答子”,一连串金光闪闪的记载,不难看出元朝人对织物加金的巨大需求量。

为了满足达官贵人们的需求,元朝政府专门在弘州和荨麻林,设置了纳失失局,还招募了3300户擅长织造纳失失的能工巧匠,专门从事纳失失的生产工作。

不仅如此,《元典章》还特地规定了织造纳失失的条列,将生产细节、工艺要领及偷工减料的处罚交代的明明白白,算是把这项烧钱事,推向了大规模生产的高潮。

于是,大量琳琅满目的“加金丝绸”,就这样在元朝风靡天下,成为元王朝一个闪亮的时代特色。当然,这也烧掉了大把的钱,谁让这些织物美则美矣,却织的都是真金白银呢。

二、丝绸加金

历史的风云瞬息万变,1368年,徐达率25万大军直逼元朝京师大都,元顺帝仓惶北遁,千里江山,转眼尽归大明。

明王朝开国后,朱元璋厉行节俭,这让曾经风靡一时的“丝绸加金”风气,迅速退出主流舞台,仅仅在明朝官员的服饰中,才能残留些许存在感。

比如洪武元年,《大明令》便规定“官一品二品服浑金花,三品四品服金答子”,而洪武四年,明朝政府更是明确提出,明初官服以饰金的种类和花样来区别等级,其中最高等级为织金,其次为金绣,末为销金。

如此一来,“丝绸加金”便成了明初官员的等级象征,一度在大众市场上销声匿迹。

然而,随着明朝中期经济恢复,“丝绸加金”技术又重新走红。正德年间,苏州、南京渐渐出现了“金缕彩妆”的妆花织物,这种织物采用了挖梭方式织造,可谓是“丝绸加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或许是金缕彩妆的无上光芒鼓舞了明朝人的探索之心,此后明朝工匠不断革新“丝绸加金”的工艺,等到明朝晚期,工匠们已经可以打造出几乎透明的金箔和极薄的银箔了。

高超的金银箔制作技术,让明朝的工匠们开始尝试将金银线与金银箔一起使用在丝绸中,从而织造出金彩辉映的图案,比如万历年间的“双金刻丝花鸟人物”,便是靠着“丝绸加金”的改良工艺呈现在世人眼前的。

元朝带来的“丝绸加金”技术革命,就这么通过明朝一代代的发展,在明朝中后期,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在“丝绸加金”的加持下,琳琅满目的精美织物带给明朝人极致的美学体验。而明朝人也在这股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将明初朱元璋对“丝绸加金”工艺的限制,通通抛到了九霄云外。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明朝中晚期各级官员乃至平民的墓葬中,都发现过饰金的衣物。无独有偶,《金瓶梅词话》中,也提到富商家眷裁制衣服时,有“翠蓝宽拖遍地金裙”。由此看来,“丝绸加金”在明朝中晚期,早已从朱元璋时期身份的象征,变成了红遍天下的时尚潮流了。

三、生财有道

元朝“糟蹋钱”的织金工艺,轻轻地转了下身,成为了明朝民间的消费品。可织金工艺或许不会想到,就是这一个转身,却为大明,开辟了一条生财之路。

原来,明朝的官方贸易中,织金丝绸特别受外国友人的喜爱,于是,明王朝靠着丝绸加金的强大技术优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华丽亮相的大明“织金丝绸”,一下子成了国际市场上的硬通货,让大明王朝,赚得盆满钵满。

据不完全统计,大明王朝先后与日本、朝鲜、葡萄牙、荷兰等国进行过大宗的丝绸贸易。其中仅崇祯十四年,郑芝龙到达长崎的三艘商船上,就载有各种纺织品140760尺。

物美价廉的织金丝绸到达日本后,很快被制成屏风、帘幕,或是用来装裱佛经,华夏之风便随着这些织金丝绸,浸润到日本的文化中。

而以“织金丝绸”为代表的中国丝织品,带给明王朝的经济收益更是丰厚无比。在明朝中后期的国际市场上,“织金丝绸”一度畅销无阻,为大明赚尽全世界的钱。

源源不断的外贸收入,带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明朝“隆万中兴”的辉煌。曾经糟钱的“丝绸加金”技术,在历史的考验下,终于变成了明王朝外贸的强心针,带领着明朝的经济,走向了新的辉煌。

参考资料:胡小鹏《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