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一个无奈的段子:
前天睡醒,假期还剩五天;
昨天睡醒,假期还剩七天;
今天睡醒,假期还剩十四天;
不敢睡了,再睡怕快退休了。
这两年网上都说90后已经想退休了,结果等真有退休可能性了,竟然有点不知所措?
真不是想上班,而是这届年轻人发现自己除了上班上学,竟然不会打发时间了。
村口封了,我也疯了
这两天,我的朋友圈被各种春节无聊行为刷屏了:
有人把家里能数的东西都数了一遍↓
有单身狗组织微信群网恋,有注孤生把前女友加回来骂三个小时↓
有“蛆”在家蠕动,假装去旅游咯↓
有精致女孩拔光了自己的假睫毛,抠完了手上的美甲↓
更有几千万人对火神山“云监工”,还给铲车起爱称叫铲酱↓
原来古代皇宫禁足真的一种很痛苦的惩罚,狗狗不出去遛弯真的会憋疯,猪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也没那么幸福。
被闹铃叫醒的早上,多少人狠狠地想“有机会一定睡三天三夜”?饿得睡不着的夜晚,多少人暗自发誓“再也不减肥了,想吃多少吃多少”?
可是等一切成真,却发现自己躺三天浑身都不舒服,大吃了几顿看见肉就反胃,曾经向往的肥宅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甚至开始好奇“日本那些宅男怎么做到几十年不出门的?”
99%的人不配说自己宅
提起宅,有些人想到的是“家里蹲”,有些人想到是“二次元”,但它们其实只是“宅”的一部分。
宅,指在家钻研某种事物。
宅文化,指一种对于私人空间、专注精神的追求,其精神内核是趋于封闭的心理状态和不拘泥于形式的文化。
以往很多人只是抓住了“在家”这个点,却忘了更重要的是“钻研”和“专注”。能否找到专注的事物,才是区分真宅和假宅的关键。
“宅文化”消费品的核心形式ACGN(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轻小说),只是“钻研事物”中的四种形式而已。
其实,不仅限于娱乐活动,宅还可能是科学研究、背单词、阅读等任何可以让人长时间待着家里而不感到厌烦的事物。
按照这个定义,日本几十年不出门靠看二次元漫画生活的男生是宅男,鼠疫时期在家闷声搞大事的 牛顿也是标准的宅男。
1665年,伦敦爆发淋巴腺鼠疫,大学被迫关闭,牛顿回到家乡休假。这18个月是牛顿一生中最多产的时期,学者把这段时间称为“奇迹年”。
牛顿浓密的头发的告诉我们,真心热爱学术的人不会头秃,只有痛苦地逼自己做学术的人才会秃↓
"假宅"的问题就在于,既没有学习的动力,也没有长时间投身娱乐的实力。
专注于一件事,只有两个理由——热爱或恐惧。
很多人说自己平时上班太忙了,没时间阅读,没时间背单词,没时间学习一门新知识。可是等真有时间了,他们依旧不会做。因为对于学习这事,他们既没有牛顿对于知识的热爱,也没有学生对于写不完作业被老师骂的恐惧。
网络段子↑是这样,娱乐也是同理。
曾经多少人吹牛自己可以粘在椅子上打七天的游戏,多少人放言给自己一张沙发就能刷遍整个抖音。
其实这些都是在 欲望受到压抑时的报复性想象,真让你没时间限制这么干的时候,不出三天, 全身都会觉得刺挠。
投票由新浪视频在微博发起
终于,忍不住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呐喊:
“好无聊!想蹦迪、想逛街、想网购、想吃外卖、想看电影……”
大部分人真不是社恐,他只是不想和不喜欢的人社交,而不是没有社交;大部分人更称不上肥宅,大概率是“真肥+假宅”。
待在家里近十天后,憋疯了的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发挥出了制造业大国的无限潜力:有口罩戴口罩,没有口罩自制口罩。
五花八门的“口罩”,第一眼看可能是好笑,细想则是辛酸和愤怒。在短期口罩紧缺无法缓解的情况下,还是继续“家里蹲”吧,说不定“假宅”装久了也能成为真宅呢。
如果你实在无聊,报姐温馨提示:
从客厅走到卧室,卧室走到厨房,厨房走到厕所,有楼梯来个攀岩,有浴缸来个浮潜。实在一个人在家闷得慌,那就看个恐怖片,那一看完,厕所有人,床底有人,衣柜有人,窗帘后面都是人,走亲戚都没这么热闹。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 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