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特别的难
除了传统的跨店满减外
又新增了合伙人盖楼、签到红包
心愿单、宝箱红包、预定等活动
直教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有网友吐槽说
今年的双十一活动
就像拿着地图翻过了阿尔卑斯山
跨过了珊瑚海
最后在遥远的小山庄的某户人家墙角下
挖出了五元优惠券……
而为什么双十一活动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呢?
其实这些复杂的优惠活动
都逃不过一个基础的经济学概念
——价格歧视
虽然写着“歧视”两个字
但不要误会,这并不是歧视的意思
而是指“区别对待”:
是指商家将同样的东西
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人
假设商家苹果的成本为2元钱
而A有3元,B有4元,C有5元
而商家如果把苹果定价为3.5元
则只有BC可以买得起
此时商家的利润为3元
而如果通过设置复杂优惠券的形式
使A也能买得起水果的话
那商家的利润将上升为4元
这就是“价格歧视”
而或许有人会想问
既然如此
为什么商家不一开始
就将苹果定价为3元呢?
很直接的一个原因是
这样的定价,商家无法获得最大利益
在生活中,消费者购买一件东西
不是完全由价格决定的
而是由心理预期价格决定的!
商家在除去成本之外
更多考虑的是
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博弈
如上举的例子中
C是富有的
苹果的价格也在心理预期价格内
于是C会很爽快地买下
省去了与商家砍价的时间
而B是中等的
商家给或者给出小额折扣
B就会购买
而C的心理预期价位
显然不能接受苹果的定价
摆在他面前的是
放弃或者花费更多的时间与老板交涉
以获得更大的优惠折扣
而在这三者的购买过程中
除了价格外,更隐含了其他的成本
比如,时间!
A直接拿走,节约了时间成本
B小幅砍价,花费了少量时间成本
C大幅砍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而在其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划算的
商家也获取了最大的利益
成为了最大赢家
价格歧视的本质
是一场共赢的博弈
是一场愿者上钩的买卖
但价格歧视的“歧视链”
也是分等级的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
指以人来划分价格
好比某些商贩
通过消费者的衣着打扮
去预判其心理价格
所以定价在3元的商品
有人2.5买到,有人5元买到
但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
这种定价方式容易使得商家公信力下降
造成商家口碑崩塌
毕竟没有人愿意做“被宰的羔羊”
二级价格歧视
则是常见的按量定价
比方说,买10个苹果比买1个便宜
买100个苹果比买10个便宜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利多销”
三级价格歧视则是按类定价
针对不同市场
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这要求商家掌握足够的数据信息
以明确某一类群体的标签
三级价格歧视也是比较常见的定价方式
比方某些旅游景点提供的学生半价票
以及高铁一等座、二等座的区分
飞机上的商务舱和经济舱……
其利用的是
消费群体对价格敏感度的差异
对于乘坐商务舱的人士而言
私密性和舒适性更重要,价格是次之
而对经济舱的人而言
价格则成为了重要因素
商家也正是瞄准了这一点
才能将同样的飞机行程
按照划分,卖出了不同的价格
因此,复杂的双十一优惠活动
事实上是在筛选购买者
使得商家可以将商品卖给不同人
不但增加了商户的整体利润
也使得不同的购买者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