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茹毛饮血”这个词,我们更多联想到的是原始社会或者落后地区的野蛮人。
然而,在现代社会,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极寒之地,也同样居住着一群 吃生肉、喝生血的“文明人”。
他们便是西伯利亚原住民之一的—— 涅涅茨人。
由于西伯利亚北极圈内气候寒冷、环境恶劣、最低温度达到零下五十摄氏度,几乎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水果,为了补充身体的维生素,而鹿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所以这里的居民便 形成了直接吃鹿肉喝生血的习惯。
然而,他们最让人震惊的不是吃生肉喝生血,而是这个民族的祖先竟然与中国有很大的关联,因为涅涅茨人的前身便是在我国史料中时隐时现的神秘民族—— 丁零人,又称高车人。
丁零:鲜为人知的游牧民族
丁零人原先是西伯利亚的土著。这一带诞生了历史上最早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他们向西迁徙,在埃及、亚述、波斯、希腊等西方世界掀起颇大的风暴。丁零人被凶悍的邻居欺负,只能选择迁徙。
往南就到了蒙古草原和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这一地带在古时候比较广袤,所以丁零人撒欢,天地尽纳入怀抱。但是跑得太快了,他们遇见了另外一股强悍的文明—— 华夏文明。华夏人将他们称为 狄历,这其实是丁零的变音。
丁零与华夏文明接触后,发现华夏也不好惹,当时在山西的诸侯国晋国,将北狄诸部一一攻灭,大量狄人成为晋国的领民,活下来的被迫再次迁徙到蒙古内外。
到了战国时代,硕果仅存的狄人国家中山国也先后被魏、赵吞并,赵武灵王更是彪悍,哪怕狄人北撤,也休想脱离他的控制,他甚至尝试从北撤的狄人中征兵,所以他 修建了长城。
敲黑板:长城最初不是防守用的,而是赵国等中原国家,为了从北撤的狄人中征兵,并保证行军交通线和快速的军事反应,在异民族的汪洋大海里建立的 控制据点。
受到华夏持续暴击不算, 北撤的狄人又遇见了另外一股势力—— 胡人。
胡人和丁零还不是一回事,但胡人是骑马作战,战斗力比丁零强很多。
所以,狄人这时候除了留在老家南西伯利亚的,有融入华夏的,有依附胡人的。
由于狄人先一步与华夏进行了接触,所以在技术和文明方面较胡人要高,他们影响蒙古草原, 催生了匈奴;越过大兴安岭,影响东北, 催生了东胡,就是后来的 鲜卑。
不过,正是因为狄人与后来的匈奴、鲜卑比,凶悍程度不够,所以未能保持独立性,也导致了他们在历史上没能像匈奴一样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经历了西晋末年的动乱,还有前秦解体后的两次变局, 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在北方建立了起来,比如慕容复的祖先们,建立了所谓的“五燕政权”。
原来一直隐忍不发的丁零人也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建立了 翟魏政权,算是丁零这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为数不多的浪花。
维吾尔族的先祖
然而,在建国仅仅五年后,后燕慕容垂就分兵二路渡过黄河,灭掉了翟魏。
慕容复祖上也曾经阔过
慕容鲜卑前脚衰落,拓跋鲜卑后脚兴起,丁零就是这么命苦,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征服了大部分的丁零部落,未被征服的又遭到了柔然的欺凌。
北魏把没有征服的塞外丁零称为 敕勒,南朝则不管塞内塞外,把他们统称丁零。 散居塞外的敕勒人因为居住环境不同,形成了西部敕勒和东部敕勒。
同时,因为他们喜欢乘坐高辕大车(今天达斡尔族的大车的形状可供参考), 北魏又称呼他们为高车。
但北魏后来被分裂为东魏、西魏,内部力量遭到了削弱,柔然也在与北魏的拉锯战中消耗了不少实力,被新兴的突厥压制。
突厥正是坚昆人和西部 敕勒人长期杂居形成的部族,东部 敕勒中的袁纥氏后裔发展成回纥人。
平定“安史之乱”的唐军主帅仆固怀恩就是 敕勒人,因为他的关系,唐朝得到了回纥军队的帮助。
到了元明时期,他们被称之为 畏兀尔,也就是今日的 维吾尔族。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在丁零人中, 以白种人居多。呈现的外观是“高鼻深目”。
但在鲜卑人崛起的时代,大量丁零人加入了鲜卑部落,变成了鲜卑人。
由于他们明显的迥异于汉人的长相,使得汉人对他们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才有了“黄须鲜卑”之类的对鲜卑人盲人摸象一般的印象。
如今,在历史上留下名声的丁零人都是鲜卑化或者汉化的人,事实上,他们的血统中白种人的成分都已经非常稀薄了(这一点也与维吾尔人非常相似),譬如 北齐名将斛律光。
丁零人与涅涅茨人
丁零发源于南西伯利亚,涅涅茨人是西伯利亚的原住民,他们在地理上的接近,已经坐实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还有更有力的证据。
从肤色看,涅涅茨人并不像俄罗斯人那样是白人,其实是属于黄种人,他们中大多甚至和中国人长相相似。
丁零人遇见战乱迁移的话,除了往南进入中国,不排除还会沿叶尼塞河向北迁移,到达北冰洋沿岸甚至更北。
居住在北极的 因纽特人也是黄种人,指不定丁零人还和因纽特人有关联。
朝着北冰洋方向迁移的其中一部分越过了乌拉尔山,他们吸收一部分当地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成分,逐渐形成新的民族——萨莫迪人,也就是现在的涅涅茨人。
从语言学看,涅涅茨语言属于萨满语言。说这种语言的人数约有三万人,分布自科拉半岛至叶尼塞河流域,这与历史学家分析的古丁零人迁移路线完全相符。
今天涅涅茨人的宗教信仰立足于万物皆有灵论,因此他们信奉天神。天神在其它神灵的帮助下管理这个世界,它的妻子——大地之母则为女守护神,孕育并保护着大地上的所有生物,并守护着人们的家园和健康。
这种朴素的宗教信仰与我国古代记载中的丁零人非常相似。
时至今日,涅涅茨人的生活习惯保留了很多原始传统的样貌。
在一年356天内, 约有260天涅涅茨人都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在这种苦寒之地,多亏有驯鹿帮忙,他们才得以生存繁衍至今。
驯鹿对涅涅茨人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他们一切生活的基础都是由驯鹿提供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种动物。
比如,涅涅茨人住在一种被称为 “丘姆斯”的大帐篷里。搭建这种帐篷时,要先用长木杆搭建成牢固的骨架,再在上面覆盖一层驯鹿皮,而帐篷里的地面则用木板拼合而成。
因此,驯鹿也成了他们的“名片”,涅涅茨人也被称为 “驯鹿的民族”。
为放牧驯鹿,涅涅茨人每年需要进行一场全世界最长的旅途。他们每年都要赶着成群的驯鹿跨越整个亚马尔半岛,夏季到最北边的牧场、冬季到最南边的牧场,两地相距数千公里。
西伯利亚地区地面冻土纵横,沼泽密布,天气恶劣、交通极其不便,所以当地政府决定 用退役的装甲车、甚至是直升机接送孩子上学,由此成为了一个独特的风景线。
近些年,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进步对涅涅茨人的生活方式还是造成了冲击。
俄罗斯政府对西伯利亚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渐增大, 导致当地环境被严重破坏。
再加上全球变暖等问题,涅涅茨人还未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尤其是堪称他们重要生产帮手的驯鹿,生存环境面临威胁,这严重影响到了涅涅茨人正常的游牧生活,
这个历史极为悠久的民族在上述现代“疑难杂症”的考验下, 正在面临着消亡的境遇。
没有传统习俗的民族,将失去其文化的本源,而拒绝接受现代文明的民族,则终将为历史所淘汰。
涅涅茨人的命运走到了十字路口,要想走出困境,唯有像中华民族那样,对本民族传统习俗和现代文明,采取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态度,才能令两者取长补短,并在时代发展中摸索出新的道路。
今日话题
无论是丁零人,胡人,突厥,匈奴,在和中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虽然刚开始大多取得了或多或少的优势,但最终都败下阵来。
有人说中原地区的历史发展悠长,资源积累基础良好;有人说是因为中原地区文化力量强大,同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你觉得,导致中原地区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点击下方参与话题讨论,可以发图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