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汉子闯关东,关东汉子家山东,中间扁担两边筐,携儿带妻赶路忙。"
这是清朝顺治年间流传在关东的一首民谣,是山东人闯关东的真实写照。
还有一首歌谣说的更形象:"黑土地、红高粱,路上走来仨老乡,一个山东妹两个山东郎。"
由此可见,山东人在东北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十个东北人不敢説九个来自山东,但至少有六七个老家来自齐鲁大地的。
东北大地在清朝那是龙兴之地,在清朝前期还一度封关,不允许汉人北上,到了现在,没有几个是皇室后裔,因为清军入关后,满清皇族都跟着进京享受荣华富贵去了。把大半个东北都空了出来,可以说是十室九空,一片荒凉,没有人烟,颇有点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模样。
当时中国人口很少,幅员辽阔,也不在乎这点耕地。而东北是满清的发祥地,满人是高人一等的民族,官员们按照康熙皇帝的旨意,把东三省列为军事禁区,不让那些汉族人擅自进去,唯恐弄脏了他们的宝地,弄散了他们的旺气,防范自己的"帝王龙脉"受到外人的玷污,而断送了大清的万年基业。到了乾隆时期,封禁政策延续下来,而且更加严厉。
所以,当时的东北,除了原住民,只有极少数发配者被关押在那里,为皇帝种植人参和乌拉草,生产貂皮,采集鹿茸和虎骨,少有其他人存在。这些刑徒终其一生不能走出东北,只能老死在那里。
东北大地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成为皇帝和王公贵族的天然狩猎基地,供他们游玩。而广为人知的柳条边,就是康熙皇帝在位时,专门设置的隔离墙。
这道隔离墙一直修了数十年,到顺治十八年(1661)盛京边墙才基本竣工,为东北封禁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这道隔离墙南边在凤凰城,东南边界在临海,向东北经兴京折而西北至开原县威远堡,在折向西南接山海关长城。总长度有450公里,设26道关卡,因为沿途插满八九尺高的柳条,所以称为柳条边。
禁区设立后,一般人是不敢进去的。有些胆大的汉人偷偷进去打猎,被发现后往往被就地正法,有去无回。
即使侥幸没有被发现,进去后也会迷路,连个问路的人都没有,结果往往会迷失在里面,九死一生。
在乾隆朝之后,中原地区人口激增,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朝廷的赋税不仅没有减轻,还有所增加,各地灾民不堪重负,纷纷舍命逃往东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闯关东的人流像洪水决堤,势不可挡。
后来,清朝统治者见违禁的人太多,法不责众;而且内地的人到东北去,开垦了东北的荒地,解决了很大的就业问题的同时,又解决了很多人的温饱问题,也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朝廷的税收。所以皇上虽然没有公开取消禁令,但他们对闯关东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所以,在清朝中后期,闯关东的人急剧增加。嘉庆之后,东北三省的人口从23万增加到清朝末期的1841万。
再加上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统治已经呈现日暮西山的势头,沙俄对东北的渗透和扩张也越演越烈,满清皇帝亟需往边境移民,增加兵员和劳动力,抵御沙俄的侵略扩张。内地前往东北的人,呈现井喷之势。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到东北去的内地人更多,日本占领东北的时候,东北人口已经达到了3320万。
内地前往东北的移民,以山东居多、其次为河北、内蒙、河南等地,真正的纯原住民比例很少。
为什么东北人中,山东人最多呢?
首先,当年山东的赋税严重,官吏腐败,对百姓的盘剥很厉害,同时,山东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山东在宣统时期,爆发了范围很大的蝗灾,贪官污吏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赋税。官逼民反,好多山东人揭竿而起,起义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起义失败后,官府大肆捕杀起义的"刁民",株连好多良民,百姓为了逃生,不得不远走他乡。而闯关东,就成了首选。
当时山东流行着这样一个民谣:"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
这首民谣非常生动、形象说明,山东人面对天灾人祸的几种选择。但绝大多数穷苦人没有能耐,为了求生,他们只能去地广人稀、一望无际的关东大地。
其次,山东人富有冒险精神,也吃苦耐劳。他们的生存能力也非常强,都能随遇而安,东北土地资源丰富(这可是山东农业移民最最渴求的珍宝),距离山东又比较近,从海路陆路均可方便到达。
山东人有句口头禅,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哪里黄土不埋人。不像中原人那么因循守旧,那么恋家,死也要死在故乡。